泪目!“他们不够完美,但心灵很纯净!”

日期: 2025-02-21 11:38:14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

有这么一群孩子

他们与其他孩子拥有同一个世界

他们也像正常孩子一样

是“早晨的太阳,光辉灿烂”

他们在生活中虽然承受着困难

但他们也和我们一样

为了美好的未来孜孜不倦的奋斗着

今天,小编带你走进市特殊学校

聆听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孙晓晨是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老师,她的课堂没有琅琅书声,却充满无声的感动和力量;她的学生或许无法用流利的语言表达心声,却用最纯粹的情感回应着她的爱和付出。

从青涩的90后毕业生

到独当一面的教学骨干

她用十年青春和心血浇灌特殊教育事业

孙晓晨正在辅导学生阅读

“特殊学生需要被看见、

被当作普通人一样对待。”

在接受采访时,孙晓晨动情地说

这是她的信念,也是她坚守的意义

“普通学校不缺我一个,但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

孙晓晨课余时间制作教辅工具

孙晓晨成长于军人世家,奉献精神与使命感早已融入她的血液。

“高考填报志愿时,母亲一句话点醒了我。她告诉我,当特殊教育老师十分有意义。”彼时的她对“特教”一无所知,在上网了解相关信息后,她毅然选择了山东体育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

特殊教育专业到底有多特殊?除了要学习最基础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常识,还要接受特殊教育教学的基本训练,掌握教育康复技能等。

“记得大三去淄博市特校实习时,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一个坐着轮椅的脑瘫孩子。”孙晓晨坦言,她当时有些胆怯,但看到家长近乎绝望的眼神时,又被深深触动,“特殊学生可能难以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环境,特殊教育学校可以给他们提供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教育。”

毕业后,她回到家乡,投身特殊教育事业。“在普通学校,学生拥有很多优秀老师,不缺我一个;而在特殊教育学校,他们更需要我。”孙晓晨说。

“他们需要的不是标签,是被理解和信任”

孙晓晨指导青年教师

特校的教学远比想象中艰难。初入学校,孙晓晨被分配到学前康复中心,主要教授智力障碍、孤独症等类型的低幼龄学生。在语言康复室,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孙晓晨半跪在地,用压舌板抵住6岁男孩鹏鹏(化名)的舌头。“嗯——”“不是‘嗯’,是‘啊’,看老师的嘴型。”这样的对话每天要重复几百遍。为了说好六个元音,他们练习了整整半年。

“家长一度想放弃,但我告诉他们,只要配合我,孩子一定能开口说话。”一学期后,鹏鹏终于清晰地喊出“妈妈”,孙晓晨激动得红了眼圈。这个曾被判定“无法说话”的孩子,现在已能流利朗读九年级课文。

晓超(化名)是另一个让她牵挂的孩子。刚来学校时,他行为习惯极差,性格暴躁易怒,甚至曾拿凳子砸老师。孙晓晨在与家长深入沟通后,引导他们改变粗暴的教育方式。当她发现晓超爱劳动的优点后,不断给予他鼓励:“你今天主动扫地了,真棒!”发现晓超情绪不对时,她总是先握住他的手,轻声问:“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渐渐地,这个曾经失控的少年成了班级的“卫生标兵”,性格也变得开朗,行为习惯也有了极大改善。

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孙晓晨与这些孩子朝夕相处,每一个孩子的蜕变都离不开她爱的浇灌,“他们需要的不是标签,而是被理解和信任。”

“教他们认字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生活”

在孙晓晨班上,同一个班的12名学生里,就有七八种不同类型的情况。“他们中有的是智力障碍,有的是语言障碍,有的是情绪和行为障碍,孩子们的年龄、实际智力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这种差异性,教师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讲一堂语文课,孙晓晨至少要准备三四个层次的教具——给有识字能力的学生准备文字卡,给识字能力的较弱学生准备图文卡,给没有识字能力的学生准备图卡,给有言语沟通障碍的学生准备沟通板……有人提出质疑:“值得这么费力做吗?”孙晓晨说:“值得!不同的孩子起跑线不一样,要照顾到每个孩子的情况。”

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孙晓晨敏锐地察觉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脱节严重,学生在课堂上学了字,在生活中却不会运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孙晓晨大胆创新,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融合,开发了独具特色的“生活语文”课程。

“以超市购物主题为例,我不会让孩子们死记硬背课文,而是让家长带他们去超市实践,然后把过程拍成视频、照片发到群里,上课时大家一起讨论。”孙晓晨介绍道:“这样孩子们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去超市到底该怎么购物。我教他们认字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他们今后能更好地生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家长惊喜地反馈:“孩子现在会帮我记菜价了!”“去超市知道看标签了!”这些最普通的日常,对他们来说,却是无比珍贵的进步。

“看到孩子们能学以致用,是我最大的满足。”孙晓晨笑着说。

“孙老师,孩子只听你的”

孩子写给孙晓晨的信

孙晓晨还有一个特殊身份——“翻译官”。许多连家长都听不懂的咿呀声,她却能精准捕捉每一个音节的含义。“孙老师,孩子只听你的!”这是家长们的共同心声。

她爱孩子,孩子也爱她。小宇(化名)被母亲责骂后,会哭着向她“告状”,求安慰和抱抱;小军(化名)一放假回家,就迫不及待地用妈妈的手机给她打视频电话;丹丹(化名)因面部缺陷而极度自卑,因她的一句“你的画值得被所有人看见”,重新找到信心,将画作贴满教室……

多年来,孙晓晨与家长们相互理解和支持,彼此熟悉得就像一家人。学生亮亮(化名)的奶奶满是感激地对记者说:“这么多年了,孩子在孙老师班上学习,我们特别放心!”

每年“六一”儿童节和春节,孙晓晨都会精心准备礼物。今年过年,她花了一个月时间准备礼物盲盒,里面有小台历、橡皮、彩笔、小本……考虑到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喜好,她特意为男孩准备了恐龙蛋,为女孩准备了发卡。学生们一拆开礼物,就笑得前仰后合,这份纯粹的快乐就是她坚持的理由。

“告白”小便签

她也收到了孩子们回赠的礼物——“告白”小便签。“比父爱严格,比母爱细腻,比友爱厚重,孙老师,感谢您!”“感谢您对我的付出,我学会了独立、自信和坚强!”“您是我成长路上的太阳,给了我光和热”……看到这些温暖的话语,孙晓晨内心满是感动。

“打破偏见,让特殊教育被更多人看见”

孙晓晨的微信朋友圈

十年间,孙晓晨从教育新人一路成长为教育理念革新者、教学实践引领者与教育团队核心凝聚者。现在,她虽身兼数职,行政事务繁杂,但始终扎根教学一线。

今年,孙晓晨带的第一届学生即将毕业,她满怀期待:“我希望他们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坚持热爱的事。比如亮亮喜欢唱歌,希望他以后能登上更大的舞台;丹丹喜欢画画,希望她能继续保持这份热爱;晓超喜欢修音箱,希望他能在这方面有所成就。”

孙晓晨最大的心愿是,希望社会能打破偏见,特殊教育能被更多人看见,这些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在公交车上,请不要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他们。他们不需要怜悯,只需要一个被平等看待的机会。”

采访结束时,夕阳把教室染成金色。墙上的照片记录着时间流逝的痕迹,那些当年哭闹的幼童已高过她的肩膀。问她是否后悔选择特教,她笑着摇头:“不后悔,这些孩子教会我知足常乐。他们或许不够完美,但他们的心灵很纯净。”

十年坚守,她用爱为孩子们点亮了一盏灯。这盏灯,照亮了孩子们的未来,也温暖了每一个相信“教育无差别”的人。


十堰市教育局,期待您的关注。
十堰市教育局
  • 欢迎关注十堰市教育局官方微信“十堰市教育局”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市教育局”“syjy_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