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十堰市教育局官方网站!
2018年十堰教育宣传作品集萃•先进典型篇
来源: 十堰市教育局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05-06

    

1. “胖狮子”驻村帮扶记

      

2. “做一名有父母心的老师”——记房县一中教师卢定群

      

3. 爱生如子  爱校如家——记张湾区“师德标兵”、区实验中学教师翁凤敏

      

4. 在湖北省郧西县大山深处的梁家川小学,7名教师有6名是90后——改变山村校面貌的90后教师

      

5. “孩子交给她,我们真的很放心”——  郧西六郎乡康家梁村幼儿园园长阮仕珍的故事

      

6. 教学点里的夫妻档教师

      

7. 暖脚更暖心,90后乡村教师攒钱一年为全校学生买鞋

      

8. 让学生因体育更精彩——记荆楚好教师、东风40学校体育教师张红卫

      

9. 山花别样红——记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教师蔡明镜

      

10. 乡村好老师车祸身亡捐献遗体  生前无偿献血36

      

11. 四十载坚守不忘初心——记竹溪县天宝乡葛洞教学点教师魏泉华

      

12. 我市三教师获评“荆楚好老师”

      

13.  在专利引发的人生旋涡中,他努力寻求自己的安身之道——乡村教师熊彩宝的专利梦

      

14. 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人——记十堰市最美教师、市实验中学李婧

      

15. 由骨干教师到优秀“管家”——记郧西县关防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总务主任邹景成

      

16. 追记竹溪殉职扶贫干部王亚辉:“政策通”用生命践诺

      

17.“外派从教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市重庆路小学教师周璇外派菲律宾工作侧记

      

  

      

“胖狮子”驻村帮扶记

      

  十堰市教育局官网讯(通讯员  丁昌爱)  胡雄师,是市教育局后勤办一名普通干部,因为有点胖,熟悉的人习惯喊他“胖狮子”。20173月,胡雄师受市教育局委派入驻竹溪县龙坝镇同心村,开始了他焦急而琐碎的驻村帮扶生活。

      

    “下雪烤炭火,窗户一定要留个口子”

      

  今年元月,十堰连降两场大雪,扶贫点上的气温一度降至零下12º,连通各家各户的自来水  管道冻裂,一村几百户人家又回到了到河沟溪渠取水的日子。

      

  “生活用水不能断!”驻队干部胡雄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头组织4名干部,6个村民,一路扫雪除冰,沿着自来水管道四处寻找裂口。一不小心,胖胖的胡雄师脚底打滑,一个踉跄摔下去,摔了一屁股泥。顾不了一身泥水,他爬起来接着干。滴水成冰的天气,他得脱下橡皮手套,细心地用生胶带将水管裂口严实地包上。忙了整整4天,才终于将自来水送到各家各户。

      

  让人更担心的是炭火取暖问题。“天冷了,大家烤火要注意安全!”接通水后,胡雄师又从村东头滑到村西头,逐户提醒注意烤火安全。“窗户要记得通风,一定要留个口”,他一边叮嘱村民,一边用手比划开口大小。

      

  有些村民满不在乎,挥手搪塞一下。一遍说了不够,老胡便走到近前,拉着村民唠上一会儿,给他讲讲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村民一听,神色突变,眉头像小山似的,眼睛滚圆,“难怪我晌午时,手里拿着的锄头不知咋的就掉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还以为是饿了,真吓人。”说罢,老农急忙打开窗口通风,老胡这才放心离开。

      

  “你们家孩子上学,可以优先享受资助”

      

  作为教育局驻村干部,胡雄师走到哪儿,面对更多的是村民对教育扶贫政策的咨询。

      

  “老胡,我们家娃能不能享受那个啥政策?”说不清楚情况的村民怯怯地凑上前,胖胖的胡雄师热情地迎上去:“你们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孩子上学可以优先享受资助,你们家的情况我了解,放心!”一句放心暖到村民的心窝里。

      

  “我孙子那个啥2000元助学金啥时候能下来,咋那慢啊?”  “您家孙子符合国家中职助学金补助范围,放心,信息已经核实了,正在办!”这个提问的老人耳朵有些听不清,老胡不厌其烦地再讲上两遍,直到老人像吃了定心丸一样离开,他才松口气。

      

  普高助学金、“雨露计划”、特殊困难补助、寄宿生生活补助、营养改善计划等等,贫苦的人家都会跑到老胡跟前问上一问。去年秋季开学前后,胡雄师忙坏了,他的脚在通往建档立卡村民家中的路上磨出了茧子,嘴巴说得起了泡,揣着利用双脚统计收集的信息数据,又心急火燎地反馈到村上,认真核对比对,再打电话到不同的学校去确认信息,帮村民们了解国家资助政策落实的进展情况。

      

  “越是群众关心的事就越大,越重要,越要重视,越是要重点解决。”胡雄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干的。他主动为队上翻印100多份《教育扶贫知识手册》,发放到每个村民家里。对于每一户需要进行教育帮扶的村民,他总是细细地帮他们捋一捋,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教育扶贫政策惠及更多莘莘学子。

      

  “新时代新农村,全凭自己干出来”

      

    一位老村民,经过驻队干部的帮助,已经满足了“出列”要求,这本是一件喜事。但是,这位老村民自顾自地和邻居比了起来,他横着比竖着比,总感觉邻居家的条件不比自家差,还能享受那么多政策。心里越想越觉得憋屈,当面说吧,又不好意思,便在全身上下洒满酒渍,然后在大半夜,酒气熏天、踉踉跄跄地闯到队上,找驻队干部胡雄师“要说法”。

      

  老胡耐心细致地分析情况,有理有据地摆出政策,帮他一笔一笔算近年来的收入,一项条件一项条件地进行比对,“我帮你家算一笔帐,你们家人均收入已超过4000元,现在住房条件也好起来,“两不愁三保障”这项也满足了要求”。胡雄师语耐心地劝导这位村民,说:“人越靠越懒,地越靠越薄,村越靠越穷,新时代新农村,等不来,靠不来,全凭自己干出来。再说了,脱贫不脱政策,你家孙子上学还能享受国家资助补贴,你脱贫了,还能享受3000元脱贫奖励,这有啥不好呢?”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劝说,该村民感受到了队干部的诚意,不再胡言乱语了。

      

  村民走了,老胡却睡不着了。他翻过来翻过去,思忖着一件事:咋样才能恢复、增强这些村民的“造血”功能,怎样通过“扶智”、“扶技”的方式扶起他们的“信心”,扶起他们的“志气”,真正实现脱贫有望、致富奔康有路。

      

  通过胡雄师的驻村联络,2017年以来,市教育局在为同心村建设教学点、户户通自来水的基础上,与市委政法委、黄龙电厂、交管局一道共同建设牛场、光伏发电和500亩绿色生态石榴基地,总计投资达500万元。目前,同心村集体收入达到11万元,村贫困发生率降至7%,人均收入高于4000元,已经基本达到了“户脱贫村出列”任务要求。

      

  

      

“做一名有父母心的老师”

      

——记房县一中教师卢定群

      

  十堰日报讯(记者  柯栋)

      

“忘不了,您在讲台上为我们答疑解惑的睿智风采;忘不了,您在花坛中和我们一起打扫卫生的辛勤身姿;更忘不了,与您告别时,您满眼的不舍……”今年教师节前夕,房县第一中学政治教师卢定群还没从新学期的繁忙中抽出身来,一条条来自全国各地的祝福短信就此起彼伏地向他发来,让他应接不暇。

      

  刚刚卸任高三年级主任又担任高一年级主任的卢定群被学生们的信息牵引,不由得回忆起自己20多年的教学生涯。他说:“孩子们的祝福让我感到幸福,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节日礼物!”

      

  “育人要走在教书前面”

      

  97日中午1230分,匆匆吃完午饭的卢定群又赶到学校,在校门外的小卖店门口,三名聚在一起低头看手机的学生引起了他的注意。“在玩什么游戏?”他从相貌衣着、行为举止判定,这是高一的学生,他走过去亮明身份,记下3人的班级,让学生自己陈述违反校规带手机到校的处理办法。“手机我先帮你们保管,下午课外活动时你们再来找我,行不行?”卢定群嘱咐3人“早点回校午休,注意安全”,便急匆匆走进校园。

      

  下午课间活动时间,3人如约走进卢定群的办公室。“不错,大家都很守时,值得表扬。你们都说说看,作为一名高中生,天天把手机带在身上都有哪些弊端啊?”卢定群问。“会忍不住想玩游戏。”“会上网看电子书。”“容易跟别人聊天影响学习”……“大家都认识到了带手机到校的弊端,该怎么办啊?”在卢定群的循循善诱下,3名学生同意将手机转交给班主任保管,并承诺不带手机进校园。

      

  “尽管他们都上高中了,但仍是孩子,自制力有限,需要有人帮助成长。”送走了学生,卢定群与记者讲起他的育人观:“只会传授书本知识的老师不是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育人要走在教书前面,把人做好了成绩会更好。老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欲教书,先育人。卢定群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今年7月中旬中考录取结束,卢定群刚拿到被学校录取的新生名单,就和一名同事一起开着车,开始了长达半个月的新生家访。除4个生源少的乡镇外,他们的足迹遍布房县16个乡镇场,走访学生家庭200余户、初中老师100余人,收集信息包括学生家庭情况、偏科程度、个人爱好、性格倾向、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

      

  “要想帮助新生早日适应高中课堂,就要提前了解他们、熟悉他们、尊重他们,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真正达到引导他们的目的。对于入学成绩好的学生,我们要帮助他拾级而上,对得起他们选择的志愿和当初的成绩。对入学成绩靠后的同学,我们要帮助他们成长,对得起家长的托付。”卢定群说。

      

  “教师的本领是发现学生的潜力”

      

  “蹇玉珑2015年秋季入校成绩非常好,但她的英语、数学成绩处于中等水平。为了提高她的成绩,从高一上学期我就因人施教,给她制定了高中学习发展规划,每天督促她一项项落实,经常为她鼓劲加油,在一点一点的突破中,让她看到理想的彼岸并不遥远……”卢定群随手翻看起几个没来得及读的短信,看到短信上的名字,这些学生的过往历历在目。

      

  高三学期,卢定群在蹇玉珑身上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她学习英语、数学变得得心应手,各科成绩均排在年级前列,今年高考成绩出来,她英语考了139分、数学考了135分,最终以优异成绩被武汉理工大学录取。

      

  “教师最强的能力不是帮学生解难题,而是发现学生的潜力,唤醒他们对梦想的追求,在拼搏的路上与他们同甘共苦,成为他们成长的引领者、困苦中的帮助者、烦恼时的理解者。”践行这句话,卢定群身体力行。在几天前的军训中,为了给学生树立信心,让大家善始善终完成军训,也为了加强师生交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他从军训第一天起就陪着学生一起训练,走正步、站军姿、唱歌喊口号……军训结束,学生公认他的军姿站得最好。

      

  为了帮学生缓解压力、强健体魄、增进团结、丰富生活,卢定群自费请教练教学生游泳及打乒乓球、篮球、羽毛球,参加这些体育活动,学生们之前都各有招式,但卢定群认为规范的动作就像正确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给学生树立榜样,每个体育项目卢定群和学生一起学习,在他的组织、引领下,学生们的动作越来越规范,青春期的冲动和叛逆都有了释放空间,很多没有运动爱好的同学,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一些内向的学生通过长期参加体育锻炼逐渐开朗起来,在同学交往中越来越从容,班级气氛变得融洽、和谐。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卢定群说,真切体会到这句话的深意,他要感谢学生。他以前不爱打篮球,后来看到很多学生打,为了走进学生的心灵,他积极参与学生的球赛。在球场上的比拼中,他对团结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像这样在生活中撷取的知识和经验,他都想方设法融入到教学管理中,并通过持续的努力,营造出了团结、友爱、自强、积极的年级文化。

      

  “每个学生都是家庭的希望”

      

  “卢老师,我是吴卓炯。我已经在湖北医药学院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谢谢您!我一直会心怀感恩,继续努力,请老师放心。”看到吴卓炯三个字,卢定群非常自豪:“吴卓炯是我近三年里印象最深刻的学生,他最后的进步也是我三年来最幸福、最有成就感的事。”

      

  吴卓炯是卢定群一位老同事的儿子。两年前,卢定群偶遇这位老同事,一番闲聊,得知这位老友多年来忙于工作,没有顾上教育自己的儿子,结果儿子性情慢慢发生变化,经常对父母冷暴力,白天上课睡觉,晚上玩游戏,一大家人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你把工作当事业干,成全了别人的孩子,却耽误了自己的孩子。”卢定群的这句话让老同事悲从中来,站在街头、当着他的面哭了起来。“正好我带的班和他一届,你把他交给我,我亲自带。”同为老师,老同事的遭遇卢定群感同身受。

      

  吴卓炯初到班上,卢定群就感到了棘手。初次交流,卢定群想从人生理想入手打开吴卓炯的心结,但一开始就遇到了抵触。“这样,你先每天晚上各写一道数学、化学、物理题,并背5个英语单词,行不行?”卢定群为吴卓炯设定了一个小目标,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吴卓炯也按照约定把题目答完,按时交给各科老师。坚持了几天后,卢定群借着一次班会的机会,特别表扬吴卓炯自愿坚持完成加时作业,终于鼓起了吴卓炯的信心。从此吴卓炯学习变得主动,最终以515分考入二本大学。

      

  曾有一名学生生病,不能自己行走,一个多月时间里,卢定群把他从教学楼背上背下,送他就医问诊,找老师给他补课。有位学生没考上理想中的一本大学,总是闷闷不乐。学生的母亲找到卢定群,在卢定群的帮助下,这位母亲学会了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我们要守护好这个希望,做一个有父母心的老师,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这样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卢定群说。

      

  在卢定群的带领下,今年房县一中高三毕业生实现文化课一本达线人数145人,几乎是前三年该校一本上线人数的总和。

      

  

      

爱生如子  爱校如家

      

——记张湾区“师德标兵”、区实验中学教师翁凤敏

      

  从教31年,翁凤敏先后在张湾区茅坪中学、市十三中、市四中、张湾区实验中学工作,足迹遍及城乡。

      

  从教31年,翁凤敏始终把“做最好的老师”作为职业理想,用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每项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她爱教育如生命,任劳任怨;爱生如子,把学生的成才当作自己最大的成就;爱校如家,甘心付出,赢得了学校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和好评。

      

  ■十堰日报记者  钟久山  通讯员  刘鹏  张鑫  王玉琴

      

   “再苦再难,也要尽全力帮助我的每一个学生”

      

  1984年初中毕业,翁凤敏以高出录取线90分的成绩考上十堰市一中。令她至今感到遗憾的是,因家庭经济困难,她最终放弃了读高中考大学的梦想。“当年,母亲先后找很多人给我做思想工作,让我放弃一中就读师范学校。”回忆当年的情景,翁凤敏记忆犹新,“一心想上大学的我当时痛哭不已,绝望到十指紧扣手心,双手抽搐,后经六个大人合力才把手指掰开。”

      

  自身的经历,让翁凤敏对“困难”二字有着特殊的体会。1987年走上教师岗位后,翁凤敏立下一个誓言:绝不让自己的经历在学生身上重演,再苦再难都要尽全力帮助我的每一个学生。

      

  1994年,尽管月工资仅300元左右,但当翁凤敏得知有一个耿姓学生因凑不够学费打算放弃学业时,她和爱人当晚就把家里半年攒下的1000元钱给她送去;1995年,学生王某考上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校却交不起千元学费,她和爱人又给学生凑了几百元钱;2002年在市十三中当班主任时,为了让学生赵某、熊某更好地复习备考,他从4月份起每天放学就把他们带回自己家中居住,直到中考结束;2014年,听说毕业于市四中的郑某交不上大学学费,她通过其他老师给郑某送了1000元钱。在茅坪、市四中上班时,给学生们做饭或者干脆把学生带家里吃顿饭,对她来说是常有的事。

      

  “只要学生有理想,教师有责任感,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翁凤敏在学业上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

      

  在办公室里,翁凤敏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学生辅导功课,有时辅导晚了,她就送学生回家。为保证学生学科均衡发展,不因一科薄弱影响中考结果,翁凤敏除给学生辅导数学外,也指导学生其他科目。她说:“不论是本班学生还是其他班学生,不论是我带的数学学科,还是其他学科,我觉得我们都应该责无旁贷地教育辅导他们。”

      

  2017届毕业生蔡某、郑某,数学成绩优秀,但有一门学科严重薄弱,如不把该学科补起来,他们很可能只能上二类高中。去年春季刚开学,翁凤敏就把2012年指导学生徐某提高综合成绩并最终考上省重点高中的例子讲给他们听,并鼓励他们用自己教的方法试试看。去年中考,这两位学生都考取了省重点高中。

      

  在翁凤敏看来,教师就好比是农夫,只不过农夫种的是庄稼,教师种的是理想、责任和使命。只要学生有理想,教师有责任感,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20174月,翁凤敏颈椎病情加重,脊背经常撕裂疼痛以致彻夜难眠,而她所带的毕业班学生正处在紧张的备考冲刺阶段。为了不耽误学生们的学习,翁凤敏没有选择住院治疗,甚至不顾个人仪态戴着理疗脖套给学生上课。去年中考,她执教班级的数学成绩稳居前茅。

      

  “我将一如既往,始终以新教师的心态面对教育教学工作”

      

  从事教学管理10余年,翁凤敏始终以身作则,和广大教职工一起同甘共苦,用满腔的热忱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

      

  在市四中担任副校长期间,除了做好教学常规管理外,翁凤敏还重点加强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狠抓中考备考,促进质量提高。为此,她要求学生建立学科积累本、改错本,养成纠错习惯,要求年级组建立假期作业体系,要求学生写假期日志,督促年级组管理学生午间自习,指导备课组开展学科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她安排并指导教务处做好学生的常态表彰奖励,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中考备考期间,九年级师生压力大、任务重。翁凤敏和毕业班的师生并肩作战,每天早上她六点前出门,赶上六点四十到学校陪体育特长生训练,陪学生早读。在中考最后一个月,翁凤敏每天都会给学生们分享寄语,如“只要努力永远不晚”、“你永远要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等。

      

    多年来,翁凤敏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专著,做了十几本几十万字的分类读书笔记,努力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通过阅读,她与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李镇西、肖川、郑杰、朱永新等国内外知名教育教学专家“对话”,了解他们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作为一名从教31年的教师,虽然我的职业生涯已接近尾声,但我将一如既往,始终以新教师的心态面对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学习,主动钻研,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全面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为办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教育发挥作用!”翁凤敏言辞恳切。

      

  

      

在湖北省郧西县大山深处的梁家川小学,7名教师有6名是90后——

      

改变山村校面貌的90后教师

      

  中国教育报讯(记者  王家源)

      

  5年后,回忆起第一天到校,何义稳清晰地记得,老校长郭俊义见他没哭,问:“你为什么没哭呢?”

      

  一句话心酸地道出了梁家川小学曾经的痛处——因为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已经不知道多少年没有来过年轻老师了。

      

  从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县城驱车向西,两小时后到达六郎集镇,周围开始出现连绵的山。再走将近一小时,梁家川小学就显露在雨后雾气浓重的山顶。这是一所不完全小学,辐射周围3个村,从学前班到四年级共83名学生。

      

  当时的何义稳或许无法想见,短短5年后的今天,梁家川小学的7名老师有6名是90后,他们年纪最大的出生于1990年,最小的出生于1994年。而这个年轻的群体,把这所学校的面貌彻底改变了。

      

  他们共同守护着大山里的孩子,也与孩子们一同成长。

      

  “只有把年轻老师留住,这所大山里的学校才有希望”

      

  2013年秋季开学的前一天,梁家川小学迎来了几十年来的第一批年轻老师。

      

  送何义稳和另外两名老师去学校的车,是时任六郎乡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明金波专门借的。因为担心条件不好,怕老师当场就走,明金波坚持开车送何义稳和另外两名老师过来。

      

  车向着大山深处开了一个多小时。虽然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刚一下车,两名女老师还是忍不住哭了。

      

  当时,“全面改薄”项目正在进程中,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与其说是一所学校,更像是一个尚处雏形阶段的工地。

      

  暑假刚刚翻修好的几间平房就是教室,走出教室,外面是泥巴地,何义稳连路都走不稳。学校不通水,没有厕所,没有手机信号。刚工作那些日子,家就在六郎乡的何义稳四五天都没能跟家里联系上,把父母急坏了,特意托一位亲戚跑到学校来找他。

      

  次年,还没等到“全面改薄”项目把教室都建好,与何义稳一起来的两名老师就相继申请调去了其他学校,提前告别了白天在教室前面上课、晚上在教室后面铺床睡觉的日子。但何义稳坚持了下来。

      

  所以,当2015年老校长郭俊义因病去世后,中心校领导来梁家川小学确定新校长人选时,临危受命的何义稳并没有退缩。虽然,当时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和念头:一个1991年出生的小伙子,能担起校长的担子吗?“先试试吧,不行再换。”

      

  “只有把年轻老师留住,大山里的学校才有希望。”何义稳说。而此前他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学校这么多年没有年轻人愿意来,为什么年轻老师来了又走?

      

  何义稳下了自己的判断:最基本的措施是改善硬件环境。

      

  网络,是何义稳最先着手解决的问题。

      

  由于信号不好,老师在这里与外界信息不通,向中心校交的材料,都需要亲自去送。何义稳记得,有一次去中心校交表格,因为要与郭校长沟通修改的细节,何义稳来回跑了三趟,花了大半天时间。

      

  老师们曾自费购买无线网卡,学校信号最好的地方是厕所,于是,老师搬着桌子去厕所收发邮件,成了校园一景。那时,学生的课余活动也仅限于打球和做操。

      

  何义稳向中心校写申请,20158月,梁家川小学成为全村第一个通网的学校。何义稳又买来路由器,学校通了无线网。

      

  随后两年,学校陆续又来了几位年轻老师。2016年学校微信公众号开通。他们努力拓展的曝光度,带来的直接回报是学校得到更多的关注,社会捐助也接踵而来。

      

  学校有了空调、图书角、打印机,老师有了办公桌椅、电脑,漏水的屋顶也被修缮一新。晚上,孩子们伴着播放睡前故事的广播入眠。今年3月开始,梁家川小学的孩子们还能通过远程视频,接受纯正的英语口语课程。

      

  2013年年初,明金波第一次来到梁家川小学时,50多岁的陈世林正在收拾房顶的瓦片,一个黝黑的高个老头儿在下面扶着木梯。这个老头儿就是郭俊义。

      

  “这种事让年轻人来干吧。”明金波说。

      

  郭俊义嘿嘿笑了两声:“他才五十过一点儿,目前是我们学校最年轻的老师。”

      

  明金波临走时,郭俊义喃喃道:“如果领导真的抬爱我们,就给我们分两个年轻教师来,学校没有活力。”

      

  郭俊义没有亲眼见证的是,年轻老师不仅来了,还把学校当成了家。

      

  “未成家先当妈”

      

  524日是学前班的柯思语4岁的生日。晚上7点半,忙碌了一天的王珊珊终于得空,把礼物送给了她。她准备了紫色小熊和黑白小狗的玩偶,柯思语挑了小熊。

      

  王珊珊猜对了——“我就知道思语喜欢这个。亲老师一个,好闺女。”王珊珊把柯思语抱起来放在腿上,两人用美图秀秀自拍,拍了几次,满意后,王珊珊把照片发给了柯思语的妈妈。

      

  2014年,甘肃张掖姑娘王珊珊从汉江师范学院毕业,留在了郧西。

      

  王珊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高、这么深的大山,也没走过这么崎岖的山路。第一天报到,因为路陡,原本晕车的王珊珊坐在皮卡的后座晃来晃去,“吓得都没有晕车”。

      

  车停了。她以为眼前插着红旗的二层民居就是学校,但何义稳手指向不远处的平房。“学校不应该起码是两层吗?”王珊珊真切地体会到了心理落差。

      

  “挺好的,放心吧。”她还是对父母说。

      

  还是放不下心,当过兵的父亲来了次突击检查。他去成都出差后转道十堰,又坐车到郧西,在郧西汽车站碰见人就一个个地问:“梁家川小学你们知道吗?”人们都说不知道。他心里凉了半截。直到到了镇上,才有人知道六郎乡和学校。

      

  父亲给王珊珊拎了好多她爱吃的苹果。学校还在施工,到处零零乱乱。看到学生用的还是已经被淘汰的黑色桌椅,父亲心情复杂。临走,父亲给她两个选择:第一立马跟他走,第二硬着头皮干下去。

      

  好强的王珊珊留了下来。“这是一件正确的事,心里认定的事就要做好。”

      

  这样的信念,共同支撑着梁家川小学的老师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日夜。

      

  汪苹是从网上知道的梁家川小学,“当时觉得这群老师很伟大。如果我也能去,应该能学会不少东西。慢慢地,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不久后的20178月,汪苹与闻先磊、吴艳一起成了梁家川小学的新老师。

      

  外出学习时,听说汪苹是梁家川小学的老师,其他人都会“唰”地向她投来关注的目光。但汪苹不敢多说话,“因为自己刚来,还有很多不知道,怕做得不够好,给这个群体丢脸”。

      

  出生于1994年的汪苹是梁家川小学老师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刚开始,学生对上学有抵触情绪,被送来时一直扒在校门的栏杆上不愿进学校。汪苹就把学生抱下来,一个抱在怀里,一个放在腿上,一直哄到不哭了为止。

      

  入学不久,学前班的贾礼丽经常尿裤子,那时候汪苹对学校工作还不熟悉,睡得晚。于是,每晚11点多,汪苹都会叫她起床上厕所。一个月后,改掉了她尿床的习惯。“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就像她的小妈妈一样。”

      

  每周二的晚餐孩子们都会吃水煮蛋,蛋被小心吃光,蛋壳完整地保留下来。在蛋壳上,孩子们用铅笔勾轮廓,用彩笔涂上颜色。去年冬天,一年级教室外摆满了这样的作品——那是孩子们送给汪苹的礼物。有的蛋壳上还歪歪扭扭写着汪苹的名字。“我从来没有跟他们说过我叫什么名字,他们说是从我课本上看到的,那一刻真的很感动。”

      

  一年来,汪苹看着孩子们一点点长高,变得更懂事。而她也从未想象,现在的自己竟然可以花一个小时,给孩子反复讲解一件简单的小事。

      

  远离喧闹的大山,正磨砺着这群年轻人的心智。

      

  中午,学生们排队走进食堂吃饭。王珊珊站在门口,提醒孩子慢点吃。“这两个娃一开始碗都不会用。”“这个爱撒娇卖萌,那个头发自来卷。”

      

  “我们这是未成家先当了妈。”说这话时王珊珊笑了笑。

      

  “不要叫我何校长”

      

  去年,吴艳刚到校时,称呼何义稳为“何校长”。何义稳纠正她:“不要叫我何校长,叫我何老师就行。”

      

  平等、有事大家一起商量一起干的氛围,把这群年轻老师凝聚了起来。

      

  随着“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教室翻修好了,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大通铺没有了,课桌椅、餐桌椅、体育器材全部换新。望着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校园,何义稳觉得还缺点什么。

      

  他骑车从附近其他学校“化缘”来桂花树、香樟树、太阳花。山区土层薄,老师们用推车从外面把土一车车运来。太阳花是一丛丛长的,老师们把根择开再分株栽上。后来,老师们又从网上买来三叶草的种子、红叶石楠、月季花,学校的颜色不再单调。

      

  一开始,陈世林从自家院子里拿来几株爬山虎幼苗,仅有手掌长度,如今已爬满一整面墙。

      

  宿舍的屋顶上五颜六色的星星、月亮,窗户上的窗花,蚊香盒旁手工折的花,镜子围了一圈绿色的“小草”……老师带着孩子做的手工,也贴满了学校的各个角落。

      

  走进梁家川小学,进门花坛的栏杆、教室门上插满了小的塑料风车。王珊珊告诉记者,一次,有学生提出,自己出去玩的时候见过好多风车,也想要风车。老师们商量,纸风车会被雨水打湿,于是从网上花100多元买来300个塑料风车,由学生插在校园角落。

      

  去年学校开放日,陈支慧和陈杰的姥姥郭清梅在学校食堂吃到了土豆炖鸡肉、炒包菜、炒蘑菇和西红柿鸡蛋汤。

      

  郭清梅说,上学后,两个孩子更懂礼貌、更讲卫生,胆子也变大了。“孩子在学校比在家照顾得还好。”

      

  为等这句话,梁家川小学的老师们用了5年。

      

  5年前,何义稳刚到校时,家校关系非常紧张。因为双方缺少沟通,学校不理解家长,家长不理解学校。

      

  改变从一场历时两小时的谈话开始。

      

  20144月,中午午休,何义稳骑车十几里路看望自己班上生病的学生。学生家长不但没有欢迎,反而态度非常不好。何义稳听他说完,说:“我们坐下慢慢聊。”随后,何义稳用了两个小时,家长的态度才慢慢转变。

      

  这件事后,何义稳认识到,沟通是家校关系的桥梁。

      

  老师们开始利用周末时间家访,主动走进孩子的家庭,聊在校表现,拉家常。山区村民大多住得分散,最远的走路两个小时,一来一回,往往花费大半天时间。

      

  也是通过家访,老师们才了解了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

      

  “好多孩子在学校里面还算轻松,周末回家反而比在学校更累。”在家访的路上,何义稳有次看到一个学生背着书包,一边放牛,一边趴在石头上写作业。“他在学校作业都写得工工整整,回家就写得很潦草。以前老师都不理解,还批评他。”何义稳说,“光待在学校很难了解孩子真实的家庭情况。”

      

  冰是一点点融掉的,“一开始刚毕业,在心理上抵触跟家长打交道,现在,跟家长打成一片。手机出问题或者打印,他们都到学校来,像是自家亲人一样。”何义稳说。

      

  “孩子的眼睛里有了光”

      

  梁家川小学的一天从早上6点开始。

      

  夏天,值周的老师把空调打开给宿舍降温。

      

  620分,未等起床铃响,宿舍里就开始忙乱起来。孩子们穿衣服,叠被子,井然有序。洗完脸,三四年级的女生先给自己扎辫子,再帮年纪小的扎。

      

  山区的孩子,在纯真之外,已早早地懂得照顾自己。

      

  59岁的陈世林是在上世纪80年代来到梁家川小学任教的。何义稳到校时,陈世林是学校当时最年轻的老师。谈起近几年学校最大的变化,陈世林说,年轻老师带来了网络教学和音乐,校园环境和文化生活一下子丰富起来。“以前孩子跟老师总有距离感,现在孩子们是在玩中学,学中玩,没有严格的师生界限。”

      

  王珊珊记得,刚到校时,孩子们不会讲普通话,卫生习惯差,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眼睛里没有光。

      

  慢慢地,孩子愿意跟这群年轻老师亲近、倾诉。学生会把家里的苦恼、渴望得到关注的心情写在信中交给闻先磊,每一封信闻先磊都会回复。

      

  去年,杨静胳膊受伤有20多天没在学校。到校时正是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杨老师!杨老师!”所有学生涌到校门口迎接她。汪苹记得,每次假期回来,都有孩子扑到她身上问“老师你去哪儿了”。

      

  何义稳生日时曾收到学生的一份礼物,他打开包装,是一元、一角、五角的钱,一共10元。何义稳不要,把学生急哭了,从身上摘下护身符,并把一张小纸条塞给何义稳:“我从小爸爸不要我,你就像我的爸爸一样照顾我。”

      

  “与孩子们在一起,感动之外,还多了一份心疼,他们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事。”王珊珊说。

      

  虽然私下里与学生打成一片,但课堂上的王珊珊相对严肃,并有自己的课堂规则。

      

  王珊珊的课堂上气氛积极,不少坐在后排的学生因为太想回答问题,举手时急切得都要站起来了——他们瞄准了王珊珊手里的加分卡片。王珊珊说,因为还是低年级,这种激励方法重在引导孩子的课堂兴趣。相应地,还有批评警告的黄色卡片。

      

  孩子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走进学校,孩子会主动跟你打招呼。餐厅里,大孩子先帮小孩子打饭然后自己才吃——“以大带小”、相互促进是梁家川小学的特色。多个细节一遍遍确认着,这所山区小学的孩子们,“眼睛里有了光”。

      

  “孩子在学校里都是开朗的、开心的,这就足够了。”何义稳说。

      

  老师给学生传递了什么?王珊珊认为,是习惯、心态、视野。

      

  这群年轻人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也让他们知道,大山外有郧西县,郧西县外有十堰,十堰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

      

  

      

“孩子交给她,我们真的很放心”

      

——  郧西六郎乡康家梁村幼儿园园长阮仕珍的故事

      

■十堰日报记者  刘登

      

    在鄂西北大山深处,有一位默默坚守38年的“深山红烛”。领导称赞她时评价颇高:“实在、勤恳、有潜力”;同事们提起她时推崇备至:“真诚、进取、很热情”;学生们谈到她时尊敬无比:“善良、慈祥,像妈妈”……她,就是郧西县六郎乡康家梁村幼儿园园长阮仕珍。1981,年仅16岁的阮仕珍带着满腔的热情成为了一名山村教师。在这近40年的时间里,朴实的她真正做到了教学生成人,育学生成才,将青春和热情留在三尺讲台,将一生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大山,只为把希望和阳光种进学生心田。  

      

  用爱为教育筑基

      

  19819月,年仅16岁的她踏上了农村学前教育的“三尺讲台”。那时乡村条件极其艰苦,没有完善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器材,教室更是租用农家茅屋,并且整个幼儿园只有她一位教师,她不但要挑起幼儿园的大梁,还要在绵延的深山中忍受孤独。要强的她没有放弃,为了能给孩子们更好条件,她请当地的木工师傅为孩子们制作木马、跷跷板等幼儿玩具,每晚还点灯熬夜为孩子们制作剪纸窗花……她所做的这一切,得到了家长以及领导们的认可。  身边的人曾劝她说,“正值大好年华,放弃这份清贫职业,来城里发展吧!”她笑着回答道,“我走了,这儿的孩子怎么办?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再苦再累,我也会坚持下去的。”

      

      用爱诠释教育之美

      

    “用爱诠释教育”,这是她一直向往并为之不断追求的教育境界。她对学生的爱源于母爱,却更胜于母爱。

      

    记得1989年一个夏日的午后,孩子们在教室门口的水池洗漱。由于教室周围没有任何安全防护设备,马路边的一辆农用三轮车突然失灵,朝着孩子们冲过来。此时,阮仕珍毫不犹豫地扑过去,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三轮车,孩子安然无恙,她却被撞飞,脑部严重受损……至今,阮仕珍的头常常疼痛难忍,但她说:我的头虽然很痛,但是却救了几个孩子的性命,痛也值了!

      

  1994年,阮仕珍班上有一个3岁叫阮诚诚的孩子,在课间休息期间上厕所,不小心掉进厕所粪池里。阮仕珍立刻飞奔过去,直接跳进粪池救孩子。粪池里的味道令人作呕,熏得她眼泪直流,但她还是强忍着臭味在里面摸索着找孩子。孩子得救后,她顾不得自己换衣服,立马拾柴火烧热水为孩子洗漱,嘴里还不忘安慰孩子说:“别怕,有老师在,有老师在!”洗漱后,她用自己的被子把孩子包好并通知孩子家长,这时的她,才顾得上自己简单冲洗一下,随即又提着孩子的脏衣服去冰冷的河里冲洗,寒冬腊月,水冷得刺骨,她的嘴巴更是冻得乌青,为此,她又不幸患上了关节炎……被救孩子的父母对阮老师此举感激涕零。直到现在,已经20多岁的阮诚诚不论在哪里,每年都会亲自登门答谢阮阮仕珍当年的救命之恩,并且总会含着泪重复着一句话:我的命是阮老师给的,您的大恩大德,永不忘记!

      

    用爱担起教育之责

      

    乐学好学的阮仕珍深深感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只凭一些简单的技能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要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就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各项基本功水平,与时俱进。她总以“我是一名光荣的幼儿教师”为指导,面向全体幼儿,关心幼儿,坚持用心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不虐待、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加强业务学习与岗位培训。

      

    在教育教学活动方面,她遵循各科教学大纲,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制定了课时计划,按要求认真备课,并根据幼儿年龄特征,遵循科学创新的教育原则,精心设计每一次教育活动,力求使教学方法新颖,恰到好处地激发挖掘幼儿的思维潜力。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她还团结带领园内其他人员,密切配合,做好保教结合工作,认真完成班级各项教育教学与卫生保健工作,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认真研讨制定合理有效的教育措施。她用心地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精心为幼儿排练运动项目和文艺节目……这一切,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用家长的话说就是“孩子交给阮老师,我们真的很放心!”

      

  

      

教学点里的夫妻档教师

      

■十堰日报记者兰璐  通讯员曹君华

      

  初冬的早晨,郧阳区区刘洞镇鹁鸽村教学点传出了阵阵读书声,孩子们正在一首接一首诵读唐诗……稚嫩而充满朝气的声音让这所偏僻的学校充满了勃勃生机。

      

  鹁鸽村教学点位于鄂豫交界处,从外面看去像是一个农家小院,有一个近20平方米的场地,旁边是一排平房,共4间屋。这里共有17名学生,最小的4岁半,最大的10岁。

      

  走进教学点,记者见到了一群孩子,还有两位教师——田爱菊和她的丈夫周勋。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

      

  田爱菊和周勋是郧阳区实验中学教师,2016年秋来到鹁鸽村教学点支教。

      

  初到教学点,艰苦的教学环境让夫妻俩很不适应,过去一直带初中生的两人一直在思考:这么小的孩子怎么教才好呢?

      

  教学点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常年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庭贫困。爷爷奶奶在日常生活中只有能力管他们的一日三餐,学习辅导基本为零。初到这里,孩子们怯生生的眼神让夫妻俩难忘。

      

  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爱,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田老师说,自己唯一的儿子在上海读研究生,她和丈夫一起离开城市来到这里,看见这群孩子,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教学点厨房里,周勋正在为孩子们热奶。他将一大壶开水倒进盆子里,然后把盒装学生奶放进去。一到冬天,自己孩子在家喝牛奶要用开水烫热了喝,所以到这里后也就这样做了。周勋说。

      

  除了热牛奶,夫妻俩还为孩子们备了一些常用药品,经常为孩子们剪指甲、洗头发,与他们谈心,无微不至地照料每一个孩子。

      

  一对一辅导孩子们学习

      

  在鹁鸽村教学点,有一个孩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身上穿着茅箭小学的校服。田老师说,他叫尹嘉宁,是去年秋从茅箭区茅箭小学转回来的。尹嘉宁的父母在打工,将孩子带在身边,后来听家里的老人说教学点来了两名不一样的老师,不仅对孩子照顾周到,书也教得好,就将孩子转回了鹁鸽村教学点。

      

  我很喜欢田老师,她对我们很好,给我热牛奶,还给我剪指甲,课也教得好,在这里学习我觉得进步挺大的。说起田老师,尹嘉宁言语里充满了喜爱之情。

      

  在教学点,田老师负责语文和英语教学,周老师负责教数学。田老师还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开设了音乐课,经常教孩子们唱歌。

      

  他们很聪明,一学就会,有的学生从这里毕业时,古诗词能背七八十首,字也写得规范端正,还会基本的英语单词,为高年级学习打下了好基础。田老师对教学点的孩子们赞不绝口。

      

  别看是教学点的孩子,可是享受的待遇非常高。田老师自豪地说:我们对他们的辅导都是一对一的,每天放学后,孩子们的作业都在学校完成,我和周老师当场对孩子们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导。

      

  支教期满选择继续留校

      

  放学了,田老师和周老师担心离校远的孩子安全,亲自护送他们回家。每到一家,遇见孩子的家人,就会跟他们聊聊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问问家里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解决。

      

  尚君研家离学校最远,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去世,家里只有奶奶照顾他和妹妹的生活。田老师真是好人,对孩子也好,就跟孩子亲父母一样。田老师和周老师的关爱,让年近七旬的老人非常感激。

      

  去年11月,田老师夫妻俩支教期满,按照规定,他们可以调回自己原来的学校。村民们知道田老师夫妻要离开的消息后万分焦急,自发组织起来,将一面感谢锦旗和一封联名信送到区教育局,希望他们留下来。

      

  教书育人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总要有人选择扎根深山,通过教育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我和丈夫愿意留在这里,奉献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面对乡亲们的盛情,田老师夫妻俩决定留下,继续陪伴这里的孩子们。

      

  

      

暖脚更暖心,90后乡村教师攒钱一年为全校学生买鞋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李伟

      

  一位“90乡村教师,花一万多元,为全校62名学生每人买了一双新皮棉鞋。而这笔钱,他攒了一年。

      

  这位让孩子们从脚底暖到心里的老师,是湖北十堰丹江口市大沟林区九年一贯制学校青年教师杨耀翔。他买鞋的事在网上传播开来后,给这个冬天带来融融暖意。

      

  62双皮棉鞋的温度

      

  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的丹江口市大沟林区,海拔高,一到冬天山里气温格外低。下过一场大雪后,缺乏取暖设施的教室,便有了一股寒意。

      

  大沟林区小学5年级学生夏志远,脚上穿着一双厚厚的皮棉鞋,上课听讲专心了许多。而前不久,他脚上穿的还是双单层的旧球鞋。

      

  和夏志远一样,全校另外61名学生,也领到了一双新皮棉鞋。

      

  给孩子们买新皮棉鞋的,是去年才来的年轻教师、五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杨耀翔。全校62名学生,(我)实际买了70双鞋。多买几双,方便不合脚的换。杨耀翔说。

      

  据介绍,124日上午,杨耀翔把网购的鞋运到学校后,校长李世军特意组织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捐赠分发仪式。从当时在场教师们拍下的视频、照片中,记者看到,孩子们叽叽喳喳热闹不已,排队领到新鞋后不少人当场穿上,兴奋地露出笑脸。也有学生舍不得穿,试好后又把鞋子收起来,准备过年时再穿。

      

  谢谢杨老师!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和父母,做一个像杨老师那样有爱心的人。六年级学生王文俊说。

      

  去年就有了买鞋的想法

      

  去年,26岁的杨耀翔刚到大沟林区小学教书。他发现有些孩子冬天还穿着单鞋,甚至脚生冻疮。于是,他定下了一个小目标:为全校62名学生每人买双保暖的新鞋。

      

  全校9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家里大都比较困难。杨耀翔告诉记者,山区条件比较差,孩子们大冬天还穿着破旧的单鞋,脚趾头露在外面,让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实现这个小目标并不容易。杨耀翔去年8月到大沟林区小学上班,月工资只有2000多元。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父母是下岗职工,做点小生意,但父母得知他的想法后很支持。杨耀翔凭着绝不能让孩子在明年冬天再受冻的念头,开启了攒钱买鞋模式

      

  杨耀翔没有女朋友,为攒钱他把花销控制到最低。同时,他利用闲余时间悄悄统计学生鞋码的大小,在网上浏览、对比鞋的款式与质量。今年年初回家过年时,杨耀翔通过表哥联系上一家浙江的鞋厂。他对厂家提出了三点基本要求:皮面防水、保暖、质量好。这些也是学校里孩子穿鞋最迫切的需求。

      

  工作一年零三个月后,他有了13000元的积蓄,而买鞋就花掉了11490元。攒够钱、下了订单后,因为学校位置较偏,快递不能送达。于是,70双鞋先邮寄到了杨耀翔家里,他再把鞋拉到学校。

      

  作为老师,我很普通

      

  杨老师非常有爱心,是全校老师的榜样。校长李世军说起杨耀翔这个小伙子,连连称赞,他虽然到校只有一年多,却已成为骨干教师,前不久被学校任命为政教主任兼少先队辅导员。

      

  杨耀翔2015年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在城区的一所小学代课,后来他发现到偏远山区任教更是一种锻炼。2017年,杨耀翔通过全市招考正式成为一名教师。成绩排名靠前的他主动到市教育局,要求到偏远山区任教。他想把新的教育资源带给山里的孩子们。

      

  杨耀翔为全校学生买皮棉鞋的事,感动了许多人。“62双皮棉鞋,温暖的不仅是学生,还有社会。这就是爱的温度、教师的温度。网友这样评价杨耀翔。

      

  也有网友感慨:杨耀翔一个年仅26岁的年轻教师,用自己有限的力量温暖着全校学生的心,送的是情,暖的是心,显的是爱。如果我们都能向困难群体伸出援助之手,我相信再寒冷的严冬也是温暖的春天。

      

  面对社会各界的赞誉,年轻的杨耀翔却显得很平静,觉得自己并没做多大的事。在教师这个群体里,我很普通。我们这里的教师平时帮年级小的学生补衣服、洗衣服,把收集到的旧衣服带给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等。大家做这些事,都是为了孩子。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来做好事、做善事。他说。

      

  

      

让学生因体育更精彩

      

——记荆楚好教师、东风40学校体育教师张红卫

      

  如果说体育中有“十项全能”,那东风40学校的张红卫老师则是“九项全能”,她虽然是一名体育教师,但她从教33年,先后担任大队辅导员、音体美组教研组长、班主任,年级组长、总务主任、东风分局体育协会理事、体育学科带头人、东风分局中考指导专家。

      

  无论职务怎么变迁,张红卫的主角始终是学校的一名体育老师兼班主任。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张红卫是怎样把她的班级打造成“学习成绩稳居前茅”、“充满阳光的班级”?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近了这位2018年“荆楚好教师”。

      

  ■十堰日报记者  党立杰  韩玉砚

      

  体育,可以洞察学生个性特征

      

  作为一名体育老师,与孩子们泡在教室的时间有限,怎样才能带好班上的学生?张红卫介绍,班主任只要把握住了班上每名学生的性格特征,可以说就掌握了成功带班的主动权。体育课、大课间、班级大扫除等课堂以外的活动都成为张红卫了解学生的窗口,她说:“体育课上,通过一个小小的团队活动或运动项目,可以观察到学生性格、特长、精神面貌等,只要学生具有坚毅、拼搏、进取的精神,就不怕其文化课跟不上。再通过观察学生在大扫除、大课间的表现,就可以发现热爱集体的、劳动积极的、勇于发言的、喜欢运动的学生,由此可以找出学生的优点,比如热爱劳动、担当精神、组织能力、勤奋努力学习……我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之处。”

      

  发现闪光点,张红卫便能让教育变得水到渠成。张红卫回忆,有个叫晓敏的女孩,总与班上的男生有扯不完的是非。在体育课中,张红卫发现晓敏非常敏捷,运动中善于动脑筋。家访中,张红卫鼓励晓敏:“你这么敏捷,怪不得语文、英语学得挺好,如果把理科成绩追上去,肯定能考上省级重点高中……”原本以为张老师是来告状的,没想到却当着家长的面这样表扬自己,想着自己在班上一件件“让老师操碎心的事儿”,晓敏瞬间流泪了。听了张老师的一席话,晓敏的家长也非常激动,其母亲说:“这孩子太让人操心了,我们并不做大指望的,她真有您说的那么好……”面对家长的疑惑,张红卫坚定地说:“像晓敏这么聪明的孩子,只要我们不放弃,她一定行。”如今,晓敏已经考上一本大学。

      

  还有一名女生,成绩并不突出,在体育课及班级劳动中,张红卫老师发现她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为了促进她的成绩,张红卫巧用“特权”,在初二时就把她“相中”,作为向省级重点高中推荐的优秀学生。通过这样的激励,这名女生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东风高中。

      

  体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妈妈,我们班主任虽然是体育老师,可她真不好糊弄,实在太高明了!”2014年开学不久,一名学生领教了张红卫的“厉害”后,向家长“告状”。

      

  张红卫“高明”在哪里?张红卫透露了秘诀:“部分成绩不佳的学生,其体育课、劳动课一定有长处,对于这类学生,就放大他的优点,鼓励他们把上体育课的劲头用到学习文化课上。”体育课上,张红卫尽量让学生在宽松、愉悦中进行体育锻炼,在锻炼中悄然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比如,她注重对学生站姿、走姿、说话、卫生等日常行为训练。在长期坚持下,张红卫的班级有了鲜明的特色,老师们都说“张老师班上的孩子看着就有精气神,班级非常有凝聚力”。与此同时,张红卫注重体育课与其他学科课的有效衔接,每次体育课提前5分钟下课,先提醒学生“洗洗手,漱漱口,再喝水”,再帮助学生“收心”,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我希望我班上的学生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张红卫介绍,在运动场上,孩子们可以尽情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但到了班上,就得进入安静学习的状态。为此,她首创了“阳光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培养班干部,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班干部和学习小组长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加强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形成班级中坚力量,使他们成为学习领头雁,活动组织者,学科带头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体育精神能起到了很好促进作用,我在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拼搏争优意识、不放弃咬牙训练的坚毅品格,有力进促进了班级文化形成。”张红卫说,为了构建健康高雅的班级文化,形成文化育人的氛围,她设立了班级文化墙,班主任寄语、我最棒、成功园地等专栏激励着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让她不轻言放弃

      

  1991年,张红卫怀孕了。高强度运动的体育课,对于孕妇来说有着巨大的风险。学校领导找张红卫谈话,劝她转岗代一二年级思品课。没想到张红卫竟然拒绝了领导的苦心安排,怀孕期间没有落下一节体育课。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产后52天的她竟出现在东风40厂职工篮球比赛的赛场上。“体育,让我没那么矫情。我能体会到当时父母的心痛,丈夫的关爱,但体育精神教会我的三个字‘我能行’,让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赛场,并取得了成绩。”提及当年的勇敢,张红卫只是淡然一笑。

      

  在东风40学校老师眼里,张红卫好像是个从不生病的“铁娘子”。2016年,学校没有一个同事知道张红卫病了。当年5月,张红卫被诊断为甲亢病,白细胞非常低,需要住院治疗。但为了不耽误班上的学生,不耽误体育课,在医院住院半个月,张红卫每天晚上 745送走班上最后一名学生后,才在丈夫的呵护下,到医院治疗,直到半夜12点才回家。第二天早上700,她又准时守望在教室门口,用微笑迎接班上的每名学生。“我的主治医生批评我,他仅在进院、出院时见过我。”张红卫说:“我其实也不是一个铁人,只是不知为什么一到学校我就浑身有劲,春光满面,一回到家我就完全撑不住了,好在家人都非常理解我,支持我,家务活基本被丈夫全包了,不仅如此,他还陪同我完成了所有的家访……”

      

  担任班主任期间,张红卫始终把家访作为班级管理的一把利器。东风40学校的学生居住地比较分散。不管学生家住得再远,她都会利用下班时间逐一家访。“对于有些特殊学生,甚至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走访。”张红卫回忆,当年自己班上有一个男生,由于父母疏于管教,导致学业直线下降,带课老师反映他不能完成家庭作业。于是,她在10天之内走访了3次。“第一次、第二次,孩子父母还没什么改变,第三次登门拜访,他们很是感动,承诺一定要在教育孩子下功夫。后来,这个孩子的变化很大,现在已经进入理想的大学就读。”张红卫说:“为了教好一个孩子真是不容易,有时候需要反复和家长沟通,先要教会家长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面对敬业、爱生的张红卫,丈夫也有埋怨:“你们班的家长也太有意思了,不至于熟悉到晚上十一、二点还给你打电话吧……”“是我让他们打的。我是体育老师,只有更多地和家长沟通,才能全方位了解学生……”妹妹也有抱怨:“姐姐,看你多累啊!你图什么啊!”“只要跟孩子们在一起,我就非常开心”,“在课堂上,孩子们给我带来的快乐是无法言喻的。”张红卫这样回答着家人满是关爱的抱怨。

      

  “立正,向右看齐!”在东风40学校的操场上,随着这洪亮的声音响起,看着张红卫带着学生享受体育的快乐,记者深深感受到了体育教育的魅力——“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张红卫与他的学生受益匪浅,她说:“我的人生受益于体育,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受益于体育。”

      

山花别样红

      

——记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教师蔡明镜

      

  ■十堰日报通讯员罗敏  王慧

      

  三年的孜孜以求,她用真诚打动学生的心灵,她用睿智启迪学生的灵感,用奉献成就学生的梦想,成为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

      

  她,就是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教师蔡明镜。

      

  20158月,蔡明镜走进了人生新的起点——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初来乍到,她内心无法接受现实:距家80多公里,通往学校的山路颠簸……人生地不熟,远离家乡的她封闭自己,不愿与同事言笑。一天早上,她发现办公桌的抽屉里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小蔡老师,请你试着接纳这里。

      

  温暖激励的话语让她重拾希望。她放下了心理包袱与同事沟通,与学生游戏。学生的亲近,让她有种幸福感;教师们的关怀,让她有了家的感觉;校长多次鼓励、开导,让她有了留下来的勇气,并下定决心要为山区的孩子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呵护备至  走进心灵

      

  蔡明镜班上留守儿童很多,有的来自单亲家庭,他们胆怯、封闭,课堂上不敢回答问题。性格活泼又责任心强的她,面对这些孩子,很是焦虑。

      

  怎么办呢?拿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来。此后,蔡老师一有机会就亲近学生,处处关心学生。三年级的学生明明是出了名的淘气,平时不做作业,学习成绩也不好。第一次看到他,衣着不洁,头发蓬乱。蔡老师心里一阵难受:孩子在家里得不到关爱,在学校若再受到歧视,他如何能健康成长?她开始靠近他,带他去理发店剪头发,给他买衣服、鞋子;他不会洗头,教他洗;他不会洗衣,教他洗;周末打电话督促他写作业。慢慢地明明穿着变干净了,开始写作业了,不再随便拿别人东西了,去年年底的期末考试英语得了84分。

      

  和孩子们处久了,心自然也近了。蔡老师很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成长的时光,与学生一起吃饭、散步、看书、晨跑……

      

  为了不落一人,蔡明镜为所有留守儿童建立了详细的档案,并邀请每个老师认领学生,带领老师们渐渐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近三年来,她坚持带孩子们户外散步谈心、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如今,孩子们彻底变了,变得生动活泼,变得积极向上了。

      

  爱上阅读  点亮心灯

      

  工作实践中,蔡老师发现阅读对孩子至关重要。于是她就想创建一个充满书香的校园。但面临的困难是:学校没有像样的图书室,更没有多少适合的书。十一长假,她一个人待在学校整理图书室的书籍。书籍匮乏,她自己买一部分,另外多方找资料将内容拍下来做成PPT,还组织学生手抄小册子等。每天课外时间与孩子们共读半小时,与学生一起开展故事续写、读书打卡、故事配画等活动。她还利用家访、家长QQ群动员家长陪读。慢慢地,孩子们对读书产生了浓厚兴趣。

      

  由于工作需要,一部分老师调到其他单位,学校仅剩7名教师,工作量大幅度增加。蔡老师没有那么多时间陪孩子读书,她决定培养孩子们自主读书的兴趣。于是她就尝试用积分兑奖的办法激励学生读书。比如:读一本书奖5分,10分奖一本作业本。

      

  看着学生们对积分兑奖的热情,蔡明镜因势利导,又把积分活动推广到学生日常管理中,如寻找弯弯腰小明星(主动捡白色垃圾)助人为乐好少年小小书法家守纪乖宝宝等校园小明星,定期进行兑换评奖。

      

  孩子能自觉阅读了,可学校内可阅读的书籍还是很匮乏。于是,蔡老师就把学校需要儿童课外阅读书籍的请求制成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发到网上。不久,便得到了网友担当者行动的关注,他帮助学生申请阅读助学项目,促成学校建设图书角。随着活动的深入,蔡老师又自费报名参加网上阅读教学培训,为自己充电,提升阅读技能。

      

   寓教于乐  坚定信心

      

  彭家沟的学生内心封闭,缺乏自信。这是该镇众多教师的共同看法。怎样才能改变现状?蔡明镜思前想后,决定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寓教于乐,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她每天起早贪黑,做策划、找剧本、编舞蹈。自己不会,就上网边学边教。就这样,她潜心学习,一连四周没出过学校的大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蔡老师将课堂教学趣味化。课文课成了情景剧,识字课成了摘苹果大赛,回答问题变成了正字闯关,课后作业变成了绘画或朗诵(诗配画)……蔡明镜把课堂变成了舞台、乐园。有时,班级表演课本剧,教室被观众围满,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2016年秋,学校分来了两位省招新机制教师,经蔡明镜老师做工作,大家一道齐心协力准备了学校有史以来第一场元旦晚会。那天,蔡明镜为全校46名小演员化舞台妆。孩子们表演了八个节目,很多家长也陪着孩子们共度节日。看到孩子们表演劲头十足的样儿,她心中充满了满足感,更坚定了继续坚持和孩子们在一起的信心。

      

  学校老师人手有限,但经蔡老师精心安排,学校成立了朗诵社团、舞蹈社团、情景剧社团和大合唱社团,陆续举办了六一汇演,春、秋季趣味运动会,书法大赛,元旦汇演等活动。活动的开展一次比一次成功,学生课余生活越来越丰富。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十载坚守不忘初心

      

——记竹溪县天宝乡葛洞教学点教师魏泉华

      

  ■十堰日报记者党立杰洪俊  通讯员丁昌爱  余静  夏美玲

      

  124日晚6点,天色渐暗,安顿好在校住宿的学生后,年近六旬的竹溪县天宝乡葛洞教学点教师魏泉华骑上摩托车,准备到学生何颖涵家家访。

      

  “农村孩子的家长白天都在地里忙,只有晚上才好找人。”魏泉华告诉记者,40年来他经常“夜访”,过去是打着手电筒翻山越岭去家访,现在农村交通便利,可以骑着摩托车家访了。

      

  夜幕下,摩托车的轰鸣声打破了山乡的宁静,看着魏泉华的身影,想着他40年的从教生涯,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坚守山乡乐当“孩子王”

      

  1962年,魏泉华的父亲胸怀支持山区建设的梦想从郧阳区来到竹溪县泉溪镇,成为一名乡村教师。1978年,高中毕业的魏泉华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天宝乡葛洞教学点(原葛洞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

      

  “那时候,国家开展扫盲教育,班上有的学生年龄跟我相仿,有的个头甚至比我还高,我父亲说我是名副其实的孩子王。”魏泉华回忆道:“当时是复式教学班,我带一至三年级的数学课,还兼带美术课,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从不觉得苦和累。”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魏泉华沉浸在孩子王的快乐之中时,却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1984年,竹溪县天宝乡月星教学点(原月星小学)因山体滑坡被掩埋,随同学校被一同掩埋的,还有在该校任教的魏泉华的弟弟、弟媳。痛失爱子后,魏泉华的父亲深受打击,决定带魏泉华调回郧阳区教书。当时的魏泉华已成为公办教师,本可以随父亲一起调离,但一时难舍班上40多名孩子,最终留了下来。他说:“在讲台上才能忘却失去亲人之痛,我要代替弟弟留在天宝教这里的孩子读书……”

      

  “过去从天宝乡回郧阳区看望父母,需要2天时间、转3次车,仅到竹溪县城就得六七个小时车程,现在交通发达了,骑摩托车仅需3个多小时。”魏泉华先后购买了两辆摩托车(其中一辆已经骑坏了),近30年来,摩托车成为他家访和回郧阳区探望父母的重要交通工具。2014年寒假,他骑摩托车载着妻子回老家探望病中的父亲,遭遇车祸,差点要了妻子的命,他说:“现在回家探亲,都是儿子儿媳专门开车送我们。”

      

  宽严相济成为“数学王”

      

  “随着阅历的增长、时代的变迁,当孩子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魏泉华笑着说,当年父子离别时,父亲一再告诫,教育学生要遵守两个字:“严、慈”。严,就是要有严谨的教风;慈,就是要像父亲、母亲一样爱学生。

      

  由于教学成绩突出,魏泉华在天宝乡素有“数学王”之称。过去没有教具,他就自制教具,竹棍、竹篾片、绳子等生活中常见物品都被他搬上讲台。在4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总结了许多高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既能让学生们学得有趣,又能快速掌握数学运算原理。

      

  “我的学生数学成绩个个都是顶呱呱!”魏泉华对于自己的教学效果充满自信,他常启发学生面对难题学会问、敢于问。在课堂之外,他对学生关爱有加,和学生一起做游戏,辅导学生写作业,叮嘱学生吃饱穿暖,到了冬季每晚起床二三次,帮学生盖被子。

      

  多年来,在竹溪县大大小小的教学竞赛中,只要魏泉华参赛,就一定会取得名次,从1985年被评为竹溪县优秀教师、第一届师德标兵以来,他记不清自己获得了多少荣誉。2017年竹溪县教学技能大赛,魏泉华获得第3名。比赛中,有3名他过去曾教过的学生与他同台竞技,在赛前他无私辅导曾经的学生,向他们传授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我曾是他们的老师,要始终记住为师之道,尽心尽责教书,堂堂正正做人。”魏泉华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魏泉华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在课堂推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了学会使用电子课件,他潜心学习办公软件、动漫制作、音频剪辑,并一举在竹溪县首届“四优”(课件优、说课优、讲课优、教学反思优)课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祖孙三代都是他的学生

      

  40年来,魏泉华一直在葛洞教学点工作,从未离开,有很多村民老少三代都是他的学生。

      

  村民何善成说:“1979年我从魏老师手上毕业,我的儿子何庆军,女儿何慧、何秀云都曾是魏老师的学生,如今孙女何颖涵又在魏老师班上,听说魏老师快退休了,我们正动员女儿何慧回天宝乡,像魏老师一样教书育人。”

      

  过去读书不容易,有些孩子会因各种原因中途辍学,为了让孩子们重返学校,趁夜晚家访是常事。魏泉华说:“劝回一个流失生,就可以改变一个家庭。”30多年前,为了劝锦源村的张礼全返校,他几次夜访,有一次不知张礼全到谁家看电视了,魏泉华在他家一直等到深夜12点,终于成功将其劝回学校。后来,张礼全的儿子张海涛又在魏泉华班上读至小学毕业。张礼全说:“自己多读了几年书才学得一技之长,一定要让孩子多读书才有出路。”

      

  多年来,只要得知魏老师来家访了,许多村民会不约而同地找他聊聊子女的事情,说说心中的烦恼,魏泉华总会宽慰村民:“没事,你们安心种地,只要让孩子多读书,明事理,他们的人生大道咋走都是通畅的。”

      

  40年来,魏泉华不忘初心,一心扑在孩子们身上。长年在乡村工作,再加上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儿女们劝他早点退休,但他总是咬咬牙又坚持了下来。今年,葛洞教学点迎来了年轻的新老师,魏泉华悉心把毕生总结的教学经验无私传授,希望年轻一代接着在山乡坚守教坛。他说:“父亲已去世3年,我退休后,要回老家补孝道,多陪陪老母亲。”

      

  

      

我市三教师获评“荆楚好老师”

      

  十堰晚报记者  张贞林  通讯员  郑华  邹昌成

      

  在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97日,2018“寻访荆楚好老师评选结果出炉,汉江师范学院辅导员毛晶玥、郧西县夹河镇陡岭子小学教师马正发、东风教育分局40学校教师张红卫入选。

      

  毛晶玥是汉江师范学院旅游与管理系辅导员。为解救陷入校园贷的学生,她耗时半年潜入形形色色的网贷群、催收群,梳理出整套不良网贷套路,并录制公开视频课,获近10万网友关注;她是知心毛毛姐,善于抓住生活小事,以心比心,解答学生的成长困惑;她是青春护航者,探索出独特的安全教育模式,乐当学生的摆渡人。她的事迹先后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先后获得十堰市文明市民、十堰优秀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首届十堰好网民、十堰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获得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三等奖、第十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等多项荣誉。

      

  马正发是郧西县夹河镇陡岭子小学教师。25年前,一场意外使他失去双手。他忍着锥心疼痛,用双臂夹紧笔杆、粉笔,练就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粉笔字。他从不因自己的肢体缺陷而省去备、教、批等任何一个教学环节。201734日,《十堰晚报》图文并茂地报道了马正发的感人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环球时报、中国青年网、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澎湃新闻、广州日报等媒体报道。马正发先后被授予郧西县最美教师、第六届十堰市道德模范提名奖、十堰楷模·好人以及20178月湖北荆楚楷模等荣誉称号。

      

  张红卫是体育教师。33年教学生涯,一直身兼数职,每项工作在她的勇于挑战下,都成为前行路上的基石。作为班主任,她爱生如子,首创阳光班级管理制度;作为学科带头人,她苦钻业务,学生成绩稳居前茅;作为年级组长,她顾全大局,早出晚归,不计得失,带领教师砥砺前行。

      

  据了解,2018“寻访荆楚好老师由湖北省教育厅支持,楚天都市报、湖北教育基金会、湖北电视教育频道联合主办的一个大型公益活动。自今年4月活动开展以来,收到全省各地近500份好老师推荐、自荐材料。荆楚好老师为我省一线教师树立了榜样。

      

  

      

乡村好老师车祸身亡捐献遗体  生前无偿献血36

      

  ■楚天都市报记者关前裕  通讯员张伟  陈大林

      

  昨日上午,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孙家湾小学六年级十多名学生再次走进102教室,一同唱起朱辉文老师生前最喜欢的那首歌《雨花石》,以此缅怀他们尊敬的朱老师。

      

  孩子们还共同完成了一幅简笔画,里面有古朴雅致的小别墅,有潺潺的溪流,有迎风飞舞的风筝……“我们希望朱老师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够住进宽敞明亮的房子,生活得更加幸福……”

      

  朱辉文是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孙家湾村小学教师。612日下午5时,他不幸遭遇车祸,经抢救无效于13日凌晨去世,终年49岁。根据他的生前遗愿,619日下午,朱辉文的遗孀将其遗体捐赠给湖北医药学院。把一生都献给教育和公益事业的朱辉文,在生命尽头完成了自己公益事业的最后一课。

      

  主动到偏远小学支教

      

  朱辉文是丹江口市均县镇人,有30年教龄。六里坪镇中心学校校长张华介绍,2014年秋,朱辉文了解到部分偏远小学缺少音美老师,主动请缨到六里坪镇孙家湾小学支教,代三年级数学,三至六年级科学,一至六年级美术和音乐,科目多课时长,他还经常放弃午休时间辅导学生。

      

  201712月,朱辉文因为颈椎神经压迫左手不能动弹,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期末考试,他带着颈护回到学校,直到学生放假。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大好人。朱辉文曾经的学生、如今的同事柯小平介绍,1989年她读小学五年级,朱老师刚毕业做她的班主任,经常把贫困学生喊到家里吃饭,还给孩子们买鞋穿。后来柯小平与朱辉文成为同事,还经常看到朱老师给学生买作业本和辅导资料。

      

  孙家湾小学三年级学生明桂洋哽咽着说,朱老师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来辅导学生了,对优差生一视同仁,以前自己数学经常考不及格,朱老师一直鼓励他,帮他找原因,利用课余时间耐心地辅导,现在他的成绩稳居班级第一。

      

  生前多次提到捐献遗体

      

  一大叠献血证书显示:自2000年以来,朱辉文无偿献血36次,总量达25680CC。他先后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铜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银奖等荣誉称号。他生前再三跟我嘱咐要捐献遗体的事,开始我不太理解,后来就大力支持他。朱辉文的妻子熊金菊告诉记者,有一次献血之后,他说要捐遗体,我问为什么,他说把遗体捐给学校,希望对癌症研究有帮助。这次事情发生后,熊金菊跟家里人商量,决定按照朱辉文生前的愿望,捐献遗体。我父亲一生都在无私奉献,在我眼里,他很伟大。朱辉文的儿子是湖北医药学院学生,大四时参军入伍,他说,他选择学医和从军,都深受父亲影响。

      

  目前,丹江口市教育局号召广大教师以朱辉文为榜样,学习他爱岗敬业、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专利引发的人生旋涡中,他努力寻求自己的安身之道

      

乡村教师熊彩宝的专利梦

      

    中国教育报记者  王家源  通讯员吴自国

      

  那一年,湖北乡村教师熊彩宝似乎成了一棵“摇钱树”。

      

  慕名的来者遍布全国。山东、湖南、深圳,甚至,还有人自称来自“瑞典”。

      

  他们盯着熊彩宝手中的一支笔。

      

  粗看起来,那支笔平平无奇——它有两个钢笔笔头,多的那个叠在普通笔头外面,笔尖外翘,写起字来能实现笔画的粗细变化,并可通过推钮实现伸缩。拨开笔帽,还有一圈吸满了香水的海绵。

      

  这支笔是乡村青年熊彩宝的发明创造,拥有国家专利。

      

  “熊老师,我们帮你发财。”

      

    来人纷纷许下这样的承诺。

      

  熊彩宝无比心动。接到获得专利证书电话的那一刻,熊彩宝一蹦三尺高的欣喜过后,两个想法冒了出来:可以卖钱了,可以讨老婆了。

      

  那正是世纪之交。旧世纪的沉重和新世纪的憧憬对撞而成的时空旋涡,裹挟着人们滚滚向前。

      

  在盖着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证书上,这支笔有一个专属的编号:992452791

      

  熊彩宝因它受辱,因它受荣。

      

  

      

    贫穷

      

  湖北西北的秦巴山区腹地,堵河蜿蜒流淌。

      

  熊彩宝的家乡十堰市竹山县沧浪乡,就坐落在堵河边上。

      

  初中时,熊彩宝一直是班上的班长和学习委员,成绩总排在前几名。1993年,19岁的熊彩宝考上了竹山中等师范学校,成为这个靠天吃饭的农村家庭的头等大事。

      

  上世纪90年代初是中等师范学校的黄金年代。当年,竹山县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与中专学校一样,但对于家境贫寒、想早日参加工作的农村学生来说,中专意味着三年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可以直接转为非农业户口,吃商品粮。

      

  “很吃香的。”熊彩宝说,“学校有3个师范生指标,我们班分到一个,最后给了我。”

      

  村里几十户人家,大多数孩子连初中都没有读完,熊彩宝能一口气读到中专,全家人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父亲高兴得一夜没有合眼。但那一晚,全家人除了高兴,也在讨论一个现实问题——学费552元,家里连100元也拿不出。

      

  第二天,父亲早早出门借钱,却在傍晚空手而归。

      

  熊彩宝提议,这个学不上了。父亲的回答是,要读,卖房子也要读。

      

  当年,比熊彩宝小5岁的弟弟刚上初中,也需要100多元学费,“我出去挣钱供哥读书。再说,哥已经考上了,要是我考不上呢?”那个暑假,弟弟与同乡一起前往河南安阳的矿上,打工。

      

  贫穷,是熊彩宝青少年时期烙在身上的底色。

      

  在校期间,熊彩宝渐渐意识到,中师能带来身份的改变,但并不能明显改善他和家庭的经济状况。一个例证是,他的师兄师姐和同学毕业后大多转行,不再从事教师行业。

      

  熊彩宝一心想早点毕业,以挣钱减轻父母的负担。因此,上学之余,他更多的是想如何发家致富。

      

  1994年,中师读到二年级,熊彩宝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新闻,一双气功鞋的专利竟然卖了25万元。

      

  他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发明创造和专利。

      

  他也第一次认识到专利的经济价值。

      

  那一夜,熊彩宝失眠了。他躺在床上,反复想象,那到底是一双怎样的鞋,他想象它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他在想,怎样才能申请专利。

      

  这个夜晚,专利这颗种子,种在了熊彩宝心里。

      

  从这个夜晚开始,他的个人所求逐渐与现实激烈冲撞,此后的岁月里,他不得不常常在困顿中寻求自己的安身之道。

      

  

      

  被侮辱的感觉

      

  1996年,熊彩宝毕业,分配回乡,当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一次,乡镇邮递员到学校征订报刊,熊彩宝在目录里发现一个惊喜——《中国专利报》。熊彩宝订了两年,开始从这份报纸了解国家政策和最新的专利消息,特别是在“专利公告”栏目上刊登出来的专利发明,给熊彩宝的启发最大。

      

  一个将听装的饮料瓶内加一层隔板,使它可以装两种饮料的专利,让熊彩宝印象深刻,“这也是专利?”他还在上面看到了培养竹荪的方法、治疗风湿的祖传秘方的专利,“原来专利并不代表着高精尖,相反,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从那时起,熊彩宝就在生活中刻意寻找着发明的灵感。

      

  契机很快来临。县教育局倡导教师钢笔、毛笔、粉笔“三笔字”基本功训练。有老师抱怨说,钢笔写出来的字没有粗细变化,要是能有变化,字就漂亮多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晚,熊彩宝开始思索这支笔如何做。

      

  他买来一支钢笔,把笔头磨小磨细,在上面叠上一个掰弯的钢笔笔头,作为书法笔。怎么实现伸缩?没有胶水,他就把铁片烧红,将推拉装置焊在钢笔外面。包括散发香味的海绵,都是慢慢才加上去的。

      

  经过几个月反复改进,看着那支笔,熊彩宝终于满意了。他把笔握在手里,反复试用,写得很流畅,一个新的发明就此问世。

      

  熊彩宝知道,专利需要保密,因此没有跟任何人提起钢笔的事。他把钢笔珍藏在裤兜里,每到晚上,才偷偷拿出笔,练几个字,在心里感叹“确实好用”。

      

  他拨打114查询十堰市申请专利技术的服务机构,找到工作人员,询问得知,申请专利需要1000多元。直到1998年暑假,调到沧浪中学一年多的熊彩宝也仅攒了一部分钱,但他迫不及待地踏上了这趟“寻宝之旅”。他坐船顺流而下5个小时,再坐一个小时车,来到这家服务机构。1200元的专利代理费,相当于熊彩宝半年的工资。旁边一位工作人员看不过去,帮熊彩宝砍价:“一位老师跑了几百里路,给便宜点。”最终的报价是800元。熊彩宝毫不迟疑做了决定——交钱。钱没有带够,熊彩宝又攒了几个月,分几次付清。

      

  1999年,熊彩宝接到对方的电话:“你的专利证书来了。”

      

  多年后回忆这一幕,熊彩宝已记不得当时的天气,也记不得自己在做什么事。他能记住的,就是两个想法:可以卖钱了,可以讨老婆了。

      

  那个时候,他感觉人生画卷终于可以徐徐展开。

      

  他不知道,1999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专利申请13.4万件,其中10万件获得授权,而这10万件里,和他一样获得实用新型专利的,是5.6万件。

      

  他还不知道,那些年,中国的非职务专利转化率徘徊在3%左右的低水平,同一时期的日本,这一数据是30%

      

  他更不知道,有人比他更惦记如何借助他手中的专利变现。

      

  与专利证书一起陆续涌来的,是来自很多地方的参展邀请和企业购买专利技术的信件。前者要自费几千元,熊彩宝没有考虑。后者被熊彩宝一封封收集起来,几年下来累计几十封。

      

  愉悦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很久。

      

  山东一家民营企业在信中说想要购买专利技术,出价60万,但需要花6800元做无形资产评估,评估的钱双方各出一半。

      

  待到熊彩宝钱出了,评估报告也拿到了,对方开始找各种理由推脱。

      

  2000年暑假,湖南岳阳一家公司想购买熊彩宝的专利,邀请熊彩宝先参观公司,再做决定。于是熊彩宝第一次出省,第一次坐火车。火车上站了十几个小时后,他被对方公司4人带到小餐馆吃晚饭。餐桌上气氛融洽,他们约定明天一早去参观工厂的生产线。熊彩宝觉得挺像那么回事的,交2000元保证金的时候毫不起疑。

      

  第二天起床后,对方的电话打不通了。

      

  2003年,大龄青年熊彩宝结了婚。一家瑞典公司来信说想要购买专利,但要翻译成瑞典文,翻译费1200元。夫妻俩商量后,决定试一试,“就当是最后一根稻草”。

      

  结果可想而知。

      

  至此,熊彩宝已经前后投入2万多元,妻子抱怨他败家。在报纸上,熊彩宝看到介绍中国非职务专利的转化率只有3%的文章,“尤其对于信息闭塞的地方更是如此。”熊彩宝这下彻底断了专利变现的念想。多年积累的怨气一下爆发,他撕毁了那几十封信。

      

  这段急于致富而不得的经历熊彩宝不愿提起,也很少向人诉说,至今回想起来,他依然情绪激动,音量陡然提高:“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

      

  句子突然刹住,随后是短暂空白。

      

  

      

  带着学生搞专利

      

  熊彩宝的专利梦远去了,但随着竹山县和十堰市相继出台国家专利可获中考加分的政策,他未完的梦想重新被拉回,与学生的发明作品层层叠叠垒在了一起。

      

  2004年,竹山县出台文件,对中小学生免收专利申请费用,并享受中考加5分的政策。2005年,十堰市也出台政策,获得国家专利的学生中考可获得10分加分。

      

  此前,竹山县从未有学生获得过国家专利。对这个被堵河三面包住的山区小城来说,国家专利是太过遥远的事情。

      

  十年前,那双想象中的气功鞋曾给熊彩宝打开致富之窗,这次,专利再次跳入眼中,他想,说不定能给学生带来一笔可观的财富,改善学生的家境。而中考加分,也能让山区孩子有更多上高中的机会。

      

  发明创造没有系统的理论,熊彩宝把自己总结的经验告诉学生。有时是在原有物体上附加其他功能,有时是将现有缺点稍作改进。他特别强调,要从生活细节中寻找灵感,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

      

  最初几年,熊彩宝一直闷声做事,学校老师和校长并不知道他在辅导学生申请国家专利。他只在自己当班主任的班级来做。每周五放学,他会提醒班里的学生回家多做家务,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周日返校再把做出来的东西带来。

      

  2006年,第一届学生临近中考,当年,熊彩宝全班28个学生有13人获得了国家专利。熊彩宝把学生的专利证书送到县教育局,没有任何人有心理准备,用熊彩宝自己的话说,全县城都震惊了。

      

  这种刺激带来的兴奋感并没有持久,聚光灯很快散去,并没有形成长久效应。熊彩宝说,直到2015年,竹山县以专利获得中考加分,一直是他班上独享的政策。

      

  相对于他对自己的冲动,面对学生,熊彩宝务实很多。他只带初一的学生搞发明。这自有道理。学生初一搞发明,然后开始申请,流程要走一年。等升上初二或初三,专利批下来了,也不影响学习备考,刚刚好。

      

  遇见熊彩宝之前,任俊和王萍都对国家专利一无所知。初一的时候,两人都在熊彩宝的指导下做了专利申请。等到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寄来的信,已经是初三下半学期。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熊彩宝手里拿着一沓白色信封走进教室,点到名字的同学依次上台领取信封。任俊和王萍各收到两封。任俊心里乐坏了,“原来我也可以发明一些东西。”此前,专利申请书递交上去一年没有动静,他还以为黄了。

      

  那天,班上14名同学都收到了信。凭借专利加的10分,王萍擦线考上了竹山最好的高中。在同一所高中,任俊则在高一时由于专利申请书写得太规范,给科技发明社团的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专利带给学生的还有更大的价值和更广阔的视野。山区的孩子认识世界、了解生活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来探索,途径有很多,专利是其中一个。要知道,当孩子取得一个有价值的专利,他应该高兴,这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对第一个发明者的肯定,对山区孩子来说实属不易。”熊彩宝说。

      

  

      

  “现在大环境好很多”

      

  2017年,熊彩宝从教了20年书的沧浪中学调到县城的茂华中学。他并不清楚自己被调来的原因,只知道是上面的意思,但自己乐于接受这个决定。他的大儿子在茂华中学读初二,全家也已在3年前从沧浪乡搬到了县城。

      

  就在那年的全校大会上,语文老师喻成文第一次见到熊彩宝,“跟想象中不太一样,感觉朴实、和蔼。”此前,他对于这个“红人”有所耳闻,觉得“搞科技创作的,应该跟常人有点不一样吧”。

      

  和喻成文的感受一样,熊彩宝带给别人的神秘感很快“破碎”。他个头不高,常年留平头,穿得干练。和记者的第一次见面,他恭敬地站起来笑着打招呼。这与其说是一种态度,不如说是长期乡村生活留给他的“规矩”。时至今日,提起当年帮他办专利的工作人员,他依然毕恭毕敬地称对方为“李主任”。

      

  但他的“跳跃”又无处不在。

      

  在任俊的记忆中,熊彩宝在学业上要求严格,但辅导学生发明创造时更像一个大哥哥。学生有好点子,随时可以与他交流。

      

  “这种交流是平等的、启发性的,让你踮一踮脚就能够得着。”任俊说。

      

  任俊记得熊彩宝举过的一个例子,以前牙刷刷头和刷柄之间是没有角度的,水容易顺着胳膊流到袖子里,增加了两者连接的角度后,水就能直接往下滴。“他想向我们说明的是,哪怕只是小小的改进,也叫作创造发明。”

      

  如今的初一学生金一帆说:“熊老师上课特别会设置悬念,表情转换特别快。”小姑娘弯着腰、背着手,模仿熊彩宝走上讲台的样子,逗得自己咯咯笑。

      

  在新学校,像熊彩宝的微信名字“北国之春”,他的“春天”来了。

      

  2015年被称为中国创客教育元年,2016年,创客教育被列入《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从国家层面的教育发展规划,到各地各类学校行动,创客教育不断升温。

      

  除了教语文外,熊彩宝还负责学校科技创新社团,每周三下午给社团25名初一学生上两节课。学校的新创客教育教室位于5楼,硬装刚刚结束,木地板上积了一层灰尘还未清扫。今年秋季学期,这间教室将配齐3D打印机、无人机、电脑等设备和实验器材,正式投入使用,到时,进门处还会有一个接近一人高的机器人。

      

  “科技创新与教学质量、校本课程、生本课堂,将一同成为茂华中学的四张名片。”茂华中学校长郭正安说。自2015年年初来到茂华中学担任校长,郭正安就提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幸福人生铺路”,尤其注重课堂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

      

  熊彩宝无疑是茂华中学科技创新这张名片的关键人物。

      

  调入茂华中学不到一年,熊彩宝已经外出学习4次。秋季学期,熊彩宝将改变以往单枪匹马的状态,与学校几名理科老师以及信息技术老师组建团队。为有更多时间,他也将只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这些工作上的安排熊彩宝尚不知情,但其他变化足以使他感到压力。自己已经44岁,英语不好,电脑技术不过关,不会编程,甚至打字都很慢。但他对数字敏感,对他重要的日子或数字,都能脱口而出。他常想,若是自己带的不是语文,而是物理、化学,或许对发明创造更有帮助。

      

  但变化带来的开心无疑更多。“现在的大环境要好很多。”熊彩宝罗列出现在的条件:学校平台不一样,上课有了专门的时间,校领导和各个处室都非常重视,其他老师也基本持赞成态度。

      

  他还记得,自己最早开始带着学生搞发明的时候,个别老师会说风凉话。

      

  那些老师觉得,专利没卖出去就算是失败。

      

  

      

  自由的感觉

      

  竹山县多山,堵河穿城而过,呈U字形,把老城区包在里面。堵河是汉江第一大支流,因水流落差大、形陡得名。不过大多数地段,堵河缓缓流淌。面对在青山峻岭间徐徐北去的河水,当地人称起堵河,常形容它是“清纯俊美的女儿河”。

      

  激发如此饱满丰沛情感的,不仅是青山绿水的绮丽风光,更因为堵河长期是乡民奔赴外界的要道。陆路不便的年代,乡民下竹山、赴十堰,搭乘渡船,是最经济实惠的选择。

      

  熊彩宝家就住在U形的最底端。从他家出来,步行几分钟,就可看到堵河。从这向北过桥是老城区,向西,是竹山县刚竣工不久的由图书馆、文化馆等组成的“秦巴文化艺术中心”,向东的河对岸,则是几家售卖绿松石的店面和绿松石博物馆——最近几年,竹山县绿松石声名鹊起,已成为县里重要的支柱产业。

      

  在这个交汇点,堵河串起了竹山的过去和未来。

      

  沧浪乡距离竹山县县城50公里路,坐船顺流而下需要5个多小时。当年,熊彩宝去中师报到,便是走的水路。而父亲去竹山看望熊彩宝,为省去渡船的14元钱,每次都要背着沉甸甸的干粮走两天两夜,把500多元学费和60元生活费交到熊彩宝手上。数年后,熊彩宝怀揣“专利梦”,亦是坐船从沧浪乡奔赴十堰。

      

  教了20多年语文,每次讲到《背影》中“望父买橘”的片段,熊彩宝总会想起父亲带着干粮,夜晚在途中借宿,走向县城的身影。

      

  对于偏居鄂北的村落而言,堵河承载着一代代人对繁华喧嚣的想象,以及改变命运的可能。小时候,熊彩宝见到的世界是一座连着一座的大山,上学以后才知道,世界还有平原、都市、厂房、宽宽的街道。“时至今日,我也没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熊彩宝说。但他依然对外面的世界好奇,想去走走、看看。

      

  堵河之于熊彩宝,像是连接外界的通路,“它告诉我,山的那边是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也启发我,做人要像水一样,清纯、透明,遏险化夷,永不停息。”

      

  专利承载的梦想,又何尝不是?

      

  经他的辅导而获得国家专利的学生,已达46人。

      

  但让他遗憾的是,46项专利,没有一个交了专利维护费,这意味着这些专利都失效了。

      

  熊彩宝曾打电话给学生家长,希望家长把维护费交上,但对方并不知道专利是什么。

      

  “不务正业。”那位家长甩下一句话。

      

  “中考加了分,专利就像完成了它的使命。”王萍说。

      

  诱发功利的奇巧,各式各样;深埋人心的躁动,从不缺席。

      

  熊彩宝曾听说,有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中考加分,从外省请来几位老师,花几万元,连夜赶制出一个“发明”。

      

  2017年,十堰市取消了专利中考加分政策。“影响不大。”他直截了当地下了判断,并再次重复发明创造带给学生的益处:不偏科,培养学生创新方法、理念,更灵活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他更强调发明带来的思维上的变化,即使没有大的发明问世,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也不无裨益。

      

  熊彩宝当年的同学,有的转行,放弃教师职业下海捞金,其中不乏成功者。现在,熊彩宝每月工资到手不到3000元,还完房贷,还要供养两个孩子,剩下的“艰难维持着生活”。“我并不羡慕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熊彩宝说,经历了颇多坎坷,心态早就放平和了,“现实有现实的法则,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希望”。

      

  那个当年一心想靠专利摆脱贫困的青年人,这个已经成为师者、年过不惑的中年人,面对成长条件和自己天地之别的新一代,觉得应该告诉他们功利以外的另一些东西。

      

  王萍还记得,一天早自习,熊彩宝突然让学生们放下课本,去外面感受清晨的校园、大山、空气,再回到教室写出感想。

      

  “和熊老师在一起的3年,有一种自由的感觉。”王萍说,自己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熊老师的那些启发、教导直到现在一直留在记忆深处,现在回想,熊老师就是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人生导师。

      

  熊彩宝那支笔的专利维护费,交到2003年便终止了,这意味着专利其实早已作废。

      

  但他保留着那张2000年寄到的专利证书。在沧浪乡时,他把它和几份专利报保存在木箱子里,后来又把它带到了竹山新家,与毕业证书、荣誉证书放在一起。

      

  他从家里的档案盒里翻出那张证书。证书上印着专利的名称“两用新型钢笔”,下面是专利号。

      

  无需看一眼,熊彩宝熟练地背出了那串号码:“992452791。”

      

  证书已经泛黄,有被水泡过的痕迹,右边一页的字明显洇到了左边。

      

  盖在上面的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红章,依旧鲜艳。

      

  

      

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人

      

——记十堰市最美教师、市实验中学李婧

      

  ■十堰市教育局官网讯(通讯员  丁昌爱)

      

  “累死我了!累死我了!”

      

  上午课间操时间,市实验中学初三(14)班主任李婧好不容易从教室撤回办公室,一边喝水一边忍不住自言自语。

      

  从早上6:50到校到第二节课下课,李婧盯着上了一节语文早自习,批改了60本家校联系册,找到一名昨晚与妈妈吵架的同学谈心,还上了一节政治课。中间还帮数学老师登录了昨天的数学考试成绩。

      

  但累归累,第三节课上课铃还未响,李婧又来到操场督促学生上体育课。“现在体育针对性训练强度大,班上人数多,体育老师一个人根本看不过来,我得帮体育老师看着,一个都别想偷懒!”李婧无奈而又坚定的说道。

      

  小科目班主任的“神逆转”

      

  “一个小学科老师怎么能当班主任?”“这么年轻,怎么当得好班主任?”2006年,上班刚刚两年的政治老师李婧被安排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但因为惯性思维,家长们对小学科出身的班主任十分不信任。“我们要转班,不能转班,我们就转学!”对于家长的质疑,学校调停的唯一办法就是拖延和信任:“给一个月时间,就一个月!”结果一个月到了,再没有一个家长闹着转班了。而三年之后,这个当初不被看好的班级一跃成为全校最好的班级,升重点高中比率达到其他班级的两倍。

      

  “对自己狠。”英语老师姚霖这样评价李婧的班级管理秘诀。早七点到晚八点,一日工作清单里,李婧承担的4个班政治课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时间不是帮助科任教师各种督促辅导,就是在做学生思想工作、家长通联工作。“小科目老师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协调各学科教师,这就是小科目班主任的优势所在。”九年级五班班主任胡云深有感触,而且她眼中的这个小学科班主任花在学校的时间更多,  “从未见她送过自家孩子上幼儿园,中午陪学生,晚自习后还在陪学生。”

      

  对自己狠,目的是让学生“狠”起来。激励孩子们克服懒惰,李婧自己则每天早于学生进班,晚于学生离校;叮嘱孩子们珍惜时间,自己则今日事今日毕,从不延误;教育孩子们树立目标,自己的目标便是“带出全校最好的班”;教育学生诚实守信,自己则出资请学生吃饭、看电影《复联三》,兑现对学生的进步奖励。自律与坚持,让李婧的学生个个充满阳光,一心向上向好。

      

  

      

  班上找不到敷衍学习的孩子

      

  “我们班学生虽然天赋不够,但是我能保证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没有不在学习的。”李婧老师这句顺口一说的话却让姚霖老师记忆深刻,“每每走进李婧老师所带的班级,孩子们总是坐姿端正,眼神专注,实在找不到敷衍学习的孩子。”

      

  初一刚进校时,轶远同学作业总是一拖再拖,晚上熬夜玩手机,白天上课迟到、睡觉,坏习惯反反复复,让父母和老师操碎了心。又一次谈话时,李婧让轶远看着老师的眼睛:“你啊聪明、大方、开朗、自信,就是太懒!”这一次,轶远再也没法再躲了。作业拖沓,就限定时间;违反规则,就“如约惩罚”;目标实现,就“精神奖励”;就连一直舍不得剪掉的刘海,也被李婧老师亲自带到理发店一剪子剪掉。  “一辈子也忘不了!”对李婧老师又怕又爱的轶远,如今已踏入年级第二方阵,她有信心再往前跨一大步。

      

  杨万某是班上的尖子生,头脑灵活,但就是因为反应快,喜欢接老师的话茬,有时候还爱说闲话,不仅影响老师讲课的思路,干扰后进同学的学习,也影响到自己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为此,他和许多爱接嘴的同学一样多次被李婧当堂罚站。“这样行吧,你这样喜欢说话,不如叫‘杨万理’得了!”李婧封的这个雅号,果然封住了杨同学的“长”嘴巴,也给其他同学留足了思考和进步的空间。

      

  在李婧的班上,成绩优异、学习自觉的同学往往坐后排,有潜力、自制力不够的坐前排,中等生则坐在中间地带。同时,还要兼顾学习小组内同学各学科相互弥补,人人既是监督者,又是被服务者,人人无法偷懒,大家协同进步。

      

  高高扬起的鞭子轻轻落下来

      

  “有没有搞错啊,我是从来不穿高跟鞋的!”一次,雨乐同学在画李婧老师时给她画了一双精致的高跟鞋,被李婧给否了。再画时,雨乐给李婧换上了运动鞋、牛仔裤和齐耳短发,命名为“有个性的假小子——我的第二个妈妈”,并在学校开展的“我爱我师、我画我师”Q版形象设计大赛活动中脱颖而出,由此定格了李婧老师外刚内柔的假小子形象。

      

  了解李婧老师的人都知道,她行事作风火火,不拘小节,思维逻辑更像男孩子一样强,而且说话语气很“冲”,班上同学私下里叫她“李天王”。督促收缴作业,像军营演练,要求学生动作麻利一刻不许耽误;监督学生积累语文常识,要求学生“声音满教室都能听得见”。  回答问题必须把书本合上,不吃早饭不准进教室上课。同学们在走廊到碰到她都是绕道快步走。“怕我踹他啊!”李婧毫不隐讳的说。

      

  “但不是真踹,往往是‘鞭子高高扬起来,结果轻轻落下来’。”同年级组政治老师石小平这样评价李婧老师。而时间一长,孩子们也渐渐发现她“表面很严,心里很甜”。

      

  这不,早上交上来的家校联系本上,马同学反映自己因为作业完成较迟而被妈妈一顿好打。李婧在家校联系本上回复了长长一段仍然不放心。“你这妈妈太心急了,看不得别的同学作业比你快。不过我相信,你真的很努力了!”不到5分钟的谈话,让这个同学解除了对妈妈的敌对情绪。为掌握每名学生的思想状态,李婧三年如一日坚持批阅家校联系本上的“每日四省”,对于需要关注的孩子,她总在第一时间个别谈话,并通过微信、电话、登门拜访的方式,与家长沟通,迅速消解孩子们的不良情绪,遏制恶性蔓延。

      

  “我希望孩子们将自己开心的、难过的、委屈的事情主动告诉我,我也愿意帮助他们分担困惑和喜悦,帮助他们在人生最美好与最危险的年纪里走好每一步。”李婧说。

      

  

      

勇救落水者,擂中好教师!

      

  ■湖北教育信息网讯(通讯员  章素生)

      

  女子落水  擂中教师划船救援

      

  31日(农历正月十四)16点左右,竹溪县县河镇冯家湾电站水库上寒风阵阵,但仍然挡不住钓鱼爱好者的垂钓热情。竹山县擂鼓中学教师万永理、李帮西也相约出发去该地钓鱼,回程时却发现一团黑影漂浮在水面。

      

  李帮西老师说:当时我和万永理老师钓鱼结束后往回走,离水岸10多米处出现一团黑乎乎的东西,一动也不动。观察了一会发现是有人落水了,于是大家赶快想办法救人。我和万老师把当时钓鱼用的钓竿抛到落水者身边,试图把她拉上水面,但无奈钓竿较短,根本就碰不到,一时间岸上的人都很着急。

      

  当时发现这一情况后,万永理老师就看到水边有一艘打鱼用的小铁皮船,就解开船跳上去打算救援。无奈船太小、他们又都不会划船,船在水面上晃晃悠悠,万老师克制住心头的恐惧,划向落水者,李老师就在岸上拨打110求救。

      

  万永理老师回忆:船划到落水者身边后,他伸手想拉对方上船。但因船只小、体力不支,船又在水面打转,只能将落水者拉到船头处,让她的上半身趴在船上,一只手划水、一只手拉人,然后连人带船慢慢划向岸边。快靠向岸边时,一位山东人立即下水帮助我一起把女子拖向岸。

      

  现场目击的当地村民说:“施救的万老师在水面救人的同时,李帮西老师拨打了110120电话。在生死关头,两位教师的表现让人感动,落水者上岸不久,警察、消防及医护人员就赶到了现场。”

      

  或因轻生落水  家属到校致谢  

      

  当日16时许,竹溪县县河镇派出所民警接到李老师报案后,及时出警救援,将落水女子送到医院急诊,落水者的妹妹和表哥及时赶到,医生宣告其无生命危险,目前生命体征平稳。

      

  据介绍,落水者是一名50岁左右的女性,身穿黑色羽绒服。事发现场的围观者称,女子落水原因可能是一时想不开而轻生。因为事发前,女子借他人手机给自己的儿子打了电话:“我走以后你要照顾好你爸,自己也要好好的……”

      

  见到救命恩人,落水者的儿子异常激动:“如果没有你这一救,我们的家就散了。我们一定要好好感谢你!”

      

  他当即给万老师、李老师封“感恩红包”以谢救命之恩,被两位老师拒绝,万老师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看到这种事情,及时救援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他邀请两位老师吃饭,万老师和李老师也婉言谢绝。

      

  后来,落水者的儿子通过附近村民了解到万老师和李老师的个人信息,打电话询问后来到擂鼓镇中学,如愿给万老师和李老师送上了“舍己救人、品德高尚”的大红锦旗。学校老师们才知道,原来万老师和李老师就是他们要找的“好心人”!

      

  

      

由骨干教师到优秀“管家”

      

——记郧西县关防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总务主任邹景成

      

  ■十堰日报记者王勇  通讯员聂德桂

      

    12年前,他是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12年后,他是事无巨细的优秀后勤管家。岗位变了,他对学生的关爱没有变。12年来,他任劳任怨,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一心为学生提供最优质服务。

      

  心系后勤终无悔,甘为绿叶育花红,这就是郧西县关防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总务主任邹景成的教育情怀。

      

  2006年秋,郧西县教育局要求全县所有寄宿制学校学生伙食由自带粮菜转为食堂供餐。为了切实提高寄宿生生活水平,关防乡九年一贯制学校领导决定安排优秀教师邹景成转岗,负责食堂等后勤管理工作。

      

  邹景成初到后勤岗位,发现后勤管理杂乱无章,食堂用的是柴火灶,没有功能间,更谈不上学生餐厅。邹景成从添置炊具做起,一点一点改善后勤服务。每天的物资采购、验收、保管、出库、加工、试陪餐、留样等,他样样都管;维持就餐秩序,帮忙给学生盛饭端饭……他每天起早贪黑,甚至节假日还要在学校忙后勤维修。妻子常常埋怨他:一线教师有山区骨干教师津贴,你这样没日没夜地干,干得再好也没津贴,到底图啥?他总是淡淡一笑说,学校每项工作都得有人做,干得不好,就对不起学生和家长,对不起党和人民对他的培养。

      

  邹景成常说,一幕精彩的戏剧,不光有耀眼的台前,也要有后台默默无闻的奉献。学校后勤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纷繁,涉及方方面面,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干不好后勤工作的。

      

  2015年秋,关防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新校区启用,整个暑假,从用电用水到绿化卫生,从食堂、宿舍布置到洗浴设施、学生床、餐桌等各种生活设施安装……邹景成吃住在学校,事必躬亲,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指挥工人施工,没有在家休息过一天。其间他不小心崴了脚,一连十几天拄着棍子坚持工作。见他如此忙碌,有亲戚好奇地问:学校一天给你多少加班费?他说,这是分内的事,不能要加班费。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努力,县水电局援助的地下蓄水池建成并投入使用,解决了全校1000多名师生的用水问题;全新的变压器安装到位,保证了食堂机械设备正常运转;同时,校园无线网络开通,舞蹈室、办公室、会议室、学生食堂和宿舍里的设施设备全部安装调试到位。秋季开学,师生们看到全新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无不欢欣鼓舞。

      

  后勤管理依制度重过程,条条款款都要落到实处。邹景成介绍,学校后勤管理有两大风险:一是食品安全风险;二是资金使用风险。只有平时加强过程监管,注重细节管理和痕迹管理,才能降低风险。邹景成严把食品采购验收、保管加工、试陪餐、留样、消毒保洁关,做到每一个阶段落实情况都有记载并装订成册,学校的后勤档案整齐规范,垒起来就有好几米高。

      

  近年来,关防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邹景成多次被评为我市学校后勤管理及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先进个人,关防乡九年一贯制学校被评为十堰市学校后勤管理先进单位十堰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先进单位20185月,省教育厅、省林业厅、省绿化委员会联合下文,授予郧西县关防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绿色文明校园称号。

      

  

      

追记竹溪殉职扶贫干部王亚辉:“政策通”用生命践诺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付延峰

      

  “王亚辉真扶贫、扶真贫,体现了扶贫干部的责任与担当。”“王亚辉通过学习成为‘政策通’和多面手,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近日,在十堰市竹溪县扶贫办学习王亚辉先进事迹专题会上,党员干部踊跃发言。

      

  415日,王亚辉作为十堰市委第二巡察组成员,在房县万峪河乡开展扶贫工作巡察时,突发心肌梗塞导致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不幸殉职,年仅43岁。

      

  半年成为扶贫“政策通”

      

  竹溪县扶贫办203号房间,王亚辉生前的办公室里,一台电脑、一堆文件,上方悬挂的一盏节能灯,曾无数次陪他到夜深人静。

      

  王亚辉做过小学教师、校长和向坝乡副乡长,201510月从县教育局抽调到扶贫办,仅用半年就成为扶贫行业的“政策通”。“他特别爱钻研,一有时间就学习领导讲话和各项政策。”县扶贫办政策规划组组长许昌斌翻开王亚辉办公桌上一本《精准扶贫干部读本》,每一页都画有标记,空白处写满笔记。

      

  “我经常向他请教政策方面的问题,他都随问随答。”同事华磊回忆,丰溪镇洞宾口村村民江开元曾承包经营煤井,属私营业主。但王亚辉调查发现,江开元有二级残疾,背负巨额债务,家庭生活艰难,符合贫困户纳入政策中“未达到‘一有“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经与丰溪镇沟通,江开元按程序纳入扶贫对象。

      

  “对政策吃得透、把得准。”县扶贫办副主任邓太明说,王亚辉仅2017年接待来信来访143批次、政策解答85批次,每次都让群众心服口服。

      

  编制“扶贫一册通”

      

  王亚辉擅长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上做文章。

      

  20097月,他调任烧田小学校长,秋季开学第二周就拿出一份《学校常规管理手册》,沿用至今。

      

  20172月,王亚辉主持编制“扶贫一册通”。翻开“一册通”,除了贫困户基本信息,还有生活生产条件、收入信息、户脱贫政策、脱贫项目规划等,内容详尽到入户道路类型、主要燃料类型、当年新增收入。“以往,贫困户资料有十多张各种表格,拿在手里一大摞。现在,只需填好‘一册通’,与《扶贫手册》配合使用,就足够了。”邓太明说。

      

当年7月,经十堰市扶贫办修订,“扶贫一册通”在全市推广。“内容齐全、分项科学,便于扶贫过程的完整记录和动态管理。”市扶贫办评价。

      

  20178月,王亚辉独自用了近20天在泉溪镇塘坪村试点扶贫工作档案规范化管理,其经验后在全县推广。

      

  最后一个月28天在路上

      

  20183月,王亚辉被抽调到市委第二巡察组,到房县开展精准脱贫工作巡察。

      

他拿出一贯的工作方法和干劲,熬了两个通宵,完成共计53条扶贫检查方法和政策对照标准。这份文件迅速引起市委巡察办重视,向全市四个巡察组推广。

      

  “奔走于镇政府、村委会和农户之间,核查数据、抽查干部,每天少则跑一个村,多则三个村。”第二巡察组成员陶定礼回忆,有一天,他们计划巡察两个村,到下午5点时,第一个村还没搞完,有成员提出“差不多可以了”,王亚辉拒绝,“他说这个村是整体出列的重点村,必须把各方面情况弄准确,反映最真实情况。”直到夜幕低垂,才查清第一个村,等巡察完第二个村,回到驻地已是晚10点半。

      

  在生命最后一个月里,王亚辉有28天在巡察路上,发现问题线索34条,查实28条。按照计划,再过5天,这一阶段巡察就将结束,可他已倒在前进的路上。

      

  “爸妈,我去房县巡察。我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行,认真完成工作任务,不给竹溪丢脸。”  这是王亚辉留给父母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用生命兑现的诺言。

      

  

      

“外派从教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市重庆路小学教师周璇外派菲律宾工作侧记

      

  十堰日报讯(文、图/记者  钟久山  通讯员  周琰)很荣幸,我能代表十堰市被选派到菲律宾从事华文教育工作,这是我从教生涯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异国他乡,我始终铭记肩负传播中华文化的特殊使命。市重庆路小学教师周璇说。

      

  去年5月,周璇经市教育局与市外侨办选派推荐,成为了一名外派华文教师。在为期10个月的外派工作中,由于表现突出,她被省外侨办、菲律宾华教中心授予优秀外派教师荣誉称号。

      

  8日上午,在美丽的市重庆路小学,周璇向记者讲述了她在菲律宾难忘的从教经历。

      

  克服困难——

      

  牢记中华文化传播者的神圣使命

      

  去年3月,市重庆路小学语文教师周璇获悉我市招募外派华文教师后,第一时间报名。经过资格审查、重重筛选、行前培训后,5月底,在国务院侨办的统一组织下,周璇乘机来到菲律宾北黎刹育仁中学任教。

      

  北黎刹育仁中学位于菲律宾大马尼拉地区加洛干市,有小学、初中共10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这里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相对落后,我的宿舍空间狭小,仅能容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谈起外派生活,周璇直言并不容易。

      

  当地饮食以油炸、水煮、甜食为主,周璇对此很不习惯。同时,当地的气候、外部环境对她而言也是一种挑战。菲律宾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一年四季多蚊虫。今年1月,周璇被学校派到外省监考HSK考试(国家汉语等级考试)。途中,周璇遭遇了马荣火山爆发。当时,政府已发布预警,附近居民已撤离,中国驻菲大使馆也发布公告,提醒中国在菲公民暂勿前往。当时,我并没有接到考试取消的通知,想到HSK考试对一个地区华校孩子们的重要性,我还是选择了服从安排,冒险前往监考。回忆这次经历,周璇至今印象深刻。

      

  在北黎刹育仁中学任教期间,周璇始终把认真完成华语教学任务、提升华文教学质量当作一切工作的核心,努力克服工作、生活和语言上的困难。一年来,周璇坚持每天晚上学习英语半个小时以上,以促进自己和学生及家长更好地沟通。海外从教期间,周璇还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写了教学感悟、生活随笔300多篇,成为了她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外派华文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只有克服困难、尽快适应环境,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周璇在日记中写道。

      

  创新教学——

      

  全面展示十堰教师风采

      

  在学校,周璇除了承担两个班的华语课程之外,还担任其中一个班的中文班主任。她所在的学校,生源多为菲籍,学习华语时间少、华语基础差。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周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建立汉语言肃静温和的课堂秩序、营造积极高效的课堂组织模式、建立严管厚爱的师生关系等方式,实现了良好的华文教学和管理效果。

      

  教学中,周璇将反复操练作为学生掌握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逐步给所带的班级建立了口令引导、礼仪规范、答问沟通的教学秩序。通过手工制作的小奖励、同桌竞赛、小组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讲汉语的积极性。一个学年结束后,周璇所担任班主任的小学二年级华语成绩在整个小学部名列前茅,学生初次参加HSK考试的通过率高达85%以上,工作成效得到了校方及家长的极大肯定。

      

  市外侨办高度重视外派华文教师的选送工作,近3年已累计派出13人次,分别赴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执教。在菲律宾期间,周璇不仅出色完成了华语教学任务,所带班级华文教学质量始终位居前列;而且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当好中菲民间友好使者,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介湖北、十堰作出了积极贡献。市外侨办侨务科科长评价道。

      

  华文教育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希望工程留根工程,也是海外华人社会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周璇被外侨办确定为外派教师后,市重庆路小学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学校领导第一时间安排老师接手她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外派期间,学校领导经常通过电话、视频、微信与周璇联系,时刻关注她在国外的教学和生活,从思想、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此外,学校领导鼓励她克服一切困难,将教学方面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菲律宾的孩子们,并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完成外派任务。

      

  周璇圆满完成外派任务归国后,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此次外派菲律宾教学,周璇不畏艰苦、不辱使命,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弘扬了中华的优秀文化。此次经历,不仅是她个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也加强了中菲民间友谊,为十堰和国家的形象增添了光彩。市重庆路小学校长安雪丽给予周璇高度肯定和评价。

      

  

      

  

      

  

    


打印 | 关闭 |收藏
主办单位:十堰市教育局  网站地图
网站电话: 0719-8699888  网络故障: 8008800800  技术支持:十堰政府网
鄂ICP备06007886号-5 鄂公网安备 4203020200014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300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