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十堰市教育局官方网站!
2018十堰教育宣传作品集萃•改革发展篇
来源: 市教育局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03-25

穷山区办富教育——改革开放40年十堰教育改革发展掠影        

大山深处育桃李——十堰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扫描    

湖北竹溪:山村课堂连线北京名师      

郧阳区:300多建档立卡贫困儿童进城上学      

记者走基层·房县篇: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义务教育  

走教,力促教育均衡发展——郧阳区南化塘镇中心小学教师“走教”工作侧记  

柳林中学、车城高中新校区昨投入使用    

张湾区:治理校外培训机构  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东风分局:奏响“健”与“美”的华彩乐章      

春风吹进过风村——张湾区教育局开展精准扶贫帮扶工作侧记  

  

  

穷山区办富教育

——改革开放40年十堰教育改革发展掠影

  

十堰日报讯(特约记者陈明琼 )改革开放40年来,十堰教育紧跟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起始于恢复高考而重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于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到今天将教育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一予以优先发展40年来,我市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历届党政领导班子以“为祖国建设育材、为万千家庭圆梦”为己任,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共识和决心,倾心尽力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自强不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初心不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硬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办成了全省中上水平的教育。

倾心尽力改善办学条件

  到今年秋季,郧西县夹河镇初级中学已迁址办学6年了。对于刚入校的初一新生来说,郧西这所“最美中学”所提供的一切俨然是“理所当然”。而搬迁之前的那个学校所在地很快又恢复了道观功能,成为过往香客的供奉之地。当年的学长学姐们肩挑背扛生活物资到校和拥挤的大通铺生活,早已成了传说。

  从“借庙办学”到“全面普九”  

  1983年,因汉江水位上涨,加之恢复高考带来的生源不断增加,夹河镇初中不得不搬迁到地势较高、拥有三重小院但已经废弃的金銮山道观办学,这就是2017年入选苏教版教材、被称之为“峭壁上的学校”的夹河金銮山中学。“借来的学校”远离集镇,学生们需走2公里的盘山小路才能登上学校,每周还要下山两次搬运粮食和煤炭,天旱的时候需人手一个塑料壶到山下取水。  

  破庙宇,旧祠堂,几块土砖打垒墙,破桌烂凳坐着读书郎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大多数地方无奈办学、学生刻苦求学的一个生动写照。为改变这一窘境,从1986年开始,我市积极实行“地方管理、分级办学”教育管理体制,以“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目标,村村集资建小学,乡镇收入主要用于办初中。然而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大背景下,对于作为深度贫困的我市广大农村地区来说,要实行“哪级教育哪级办”显得格外艰难。

  “人民教育人民办”,是那个特殊时期政府对发展教育提出的响亮口号,但也唤起了广大老百姓“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共识。1990年,郧阳区谭山镇尽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200元,但为建学校,老百姓勒紧裤带,省吃俭用,靠卖红薯干建起了6栋教学、综合、住宿楼,总投资近300万元,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广泛报道,成为集资办学的全国典型。

1991年,连包谷糊都喝不到的房县桥上乡(现野人谷镇),人平收入不到250元,三年筹资10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了教育教学用房和设施的“八配套”,成为全省第二个省级教育先进乡镇,并带动全市三年内共创建12个省级教育先进乡,占全省创建成功总数的六分之一。

1997年,竹溪县通过老百姓连续三年的“背篓背”、“扁担挑”,基本实现了“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提前三年完成“普九”任务,并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普九”验收的特困县。

“债务缠身”到“均衡发展”

  “全面普九”带来了“村村有学校”,但同时也带来了巨额的债务,以至于当时农村许多校长经常不是在出门“化缘”,就是在闭门躲债。直到2006年我国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后,随着“普九”债务化解、财政收入4%用于教育等政策的强力实施,全市农村学校才得以逐步甩掉“包袱”,并进入到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阶段。

2008年,夹河镇金銮山中学被列为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改造项目。在省政府500万元专项投资支持下,郧西县政府通过整合汉江避险项目、农村教师周转房项目和逸夫楼项目资金、地方教育专项经费共3000万元,在夹河集镇西边重新选址建校。2012年秋季开学,新学校投入使用,改名夹河镇初级中学。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安全舒适的宿舍、宽敞卫生的食堂、标准的塑胶运动场,让这个前身为“峭壁上的学校”摇身一变成为“郧西最美中学”。

同样于2008年启动建设的还有房县东城小学。借助国家对青峰断裂带沿线抗震防灾项目资金的支持,房县在城镇化带来的县城生源迅猛增加的形势下,集中财力在县城新区高标准建设东城小学、天明小学,改扩建七河中学,新校舍抗震设防均超过八度。东城小学因其高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一度被誉为“全省最美小学”。

20112017年,我市整合国家“校安工程”“全面改薄工程”和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资金,先后投入资金53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779所,消除D级危房82万平方米,新建校舍约169万平方米,新增校舍87万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单我市城区两级财政投入23亿元,消除D级危房19万平方米,新建校舍68万平方米,新增校舍49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迁建中小学65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30000个。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验收和国家复核中,我市作为秦巴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全市十县市区就有五个县市区荣获省级示范县(先进县)称号。

从“免费入学”到“助学全覆盖”

2017年开始,我市义务教育真正进入到全免费时代,上小学和初中的孩子们连书本费都不用再交钱了。此前,全市自2007年就开始对农村读书的孩子实施“两免一补”,即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自2008年开始,又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从2011年开始,我市作为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整体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每名农村学生每天补助3元钱生活费,2014年又增加到每人每天4元钱。

免费入学,是“人民教育人民办”转为“人民教育政府办”的直接体现。其实,为支持贫困家庭孩子读书,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尽力延长国民受教育年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在各级各类阶段教育都实施了相应的资助政策。

高等教育方面,从2000年开始实施国家助学贷款,2004年改为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贷款利息由政府承担,贷款额度增加到每人每年8000元,贷款期限延长到学生毕业后6年。

高中阶段教育方面,2007年开始对中职一二年级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每人每年1500元的生活费补助,2012年开始对农村学生以及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2016年开始将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2000元。2017年,我市开始在普通高中实施国家助学金政策,资助面为20%的高中在校生,每人每年2000元。近20年来,我市先后迁建郧阳中学等7所大型高中(中职学校),整合组建7所中职(集团学校)。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2014——2018我市高考升学质量“五年五大步”,步入全省中上等水平;中职技能大赛连续多年在全省名列前茅,整体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学前教育方面,2014年开始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资助。在此前后,我市通过连续实施两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乡镇中心幼儿园120个,基本实现一个乡镇一个中心幼儿园的目标。2017年,我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自强不息培优教师队伍

今年秋季开学,通过严格的文化考试和面试考核,194名大学毕业生从2400余名报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选拔到市直和东风分局学校任教。

“教育寄托着每一个家庭的希望,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就必须优中选优,绝不能滥竽充数,误人子弟!”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从“临时代课”到“凡进必考”

  实现优中选优、优者从教,是十堰教育改革开放40年来一直追寻的目标。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恢复高考、义务教育法等政策法规的实施,全市的学龄人口不断增加并居高不下,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远远满足不了教育教学需要。为落实“分级办学”责任,绝大多数村、镇只能指定当地“有点文化”的农民“临时代课”。他们中的许多老师连初中都未毕业,很长一段时间拿的不是工资,而是像农民一样拿“工分”,队伍极不稳定。

  为迅速解决师资不足问题,竹山、郧阳区、郧西等地大力兴办中等师范学校,以高于普通高中的分数线,提前录取优秀初中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中小学校任教。这些“中师生”因其基础素质高,学习能力强,至今仍是我市教育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

  新世纪初,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市各地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教师流失严重,年龄老化,学历偏低,引进乏力。对此,省教育厅自2004年和2012年相继实施的“农村教师资助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新机制,借助这两项优惠政策,全市农村中小学得以引进一大批本科学历教师。

  2004年以来,市政府在核定全市教师编制的基础上,建立教师正常补充机制,采取“凡进必考、逐年补充”的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及时足额补充教师,并通过“绿色通道”积极引进免费师范生和研究生。自此,一只基础扎实、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基本建立。

  从“免费师范生”到“国家公职人员”  

  825,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与2007年就开始实施的“免费师范生”政策相比,“公费”政策强调给予师范生的免费和补助是一种公共福利,是对教师价值的再认同、职业地位的再提升、职业形象的再塑造。

  优者方能从教,教者必须从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根本在于打造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关键在于引导优秀的生源报考师范院校。对师范生实施“免费”和“公费” 教育,是部属师范院校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的重要举措,也是过去免费培养“中师生”成功经验的继承和创新。所不同的是,当年的“中师生”来源于优秀初中毕业生,培养的方向是“全科教师”。  

  1993年以来,随着《教师法》的颁布实施,我市各地在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落实和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确保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平均水平”,切实维护了广大教师的职业尊严,也让贫困山区的教师们不再“孔雀东南飞”。十八大以来,各县市区相继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和乡镇工作补贴政策,大力建设教师周转房,颁发农村从教30年荣誉证书,进一步稳定了乡村教师队伍。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的“国家公职人员”特殊法律地位,一个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的教师职业新时代已经来临。

  从“函授进修”到“全员培训”

  今年,市电大教院正式合并到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但这所学校承担的乡村教师培训项目仍未停歇,而针对不同类型教师的继续教育项目更是远未终止。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上世纪8090年代,借助十堰教育学院(后合并至十堰电大,改名市电大教院)和各县市教师进修学校,一大批教师通过函授、脱产进修和假期培训,提升了学历和教育教学技能,由此保障了全市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水平。  

  1996年,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从此,全市的教师队伍走上了以“校本培训”为主、各类交流培训为辅的教师发展之路。十堰独创的“三型十环”校本培训模式获国家一等奖,并在全国推广。在我的广大中小学校,为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每年都要开展师徒结对,实行以老带新,集体备课。青年教师过关课、优秀老师示范课、全员“岗位练兵”优质课大赛,让教师们足不出户,达到专业素质的快速提高。

  走出校门,是更高层次的提高。近的是片区联校协作教研、名师工作室活动、城乡教师交流,远的是北京—十堰对口协作和国家、省市各级培训,所有教师5年一循环,培训必须达到360学时。 同时,持续开展师德规范专项学习、师德标兵评选和道德讲堂学习宣传活动,出台禁止有偿家教和参加谢师宴相关规定,大力弘扬扎根基层、敬业奉献、改革创新、公平施教的师德风尚,全市相继涌现了胡安梅、邹桂芬、谢萍、伍昌云、吕祥华、熊彩宝、杨姗姗、马正发等全国先进教师典型。

  

初心不改提升教育质量

  连续两年来,尽管我市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大幅增长,但从公开的报道中已经见不到关于高考成绩的宣传,曾经“热炒”高考状元的现象也已经不见了踪迹。究其缘由,在于我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教育质量观的根本转变和对实现学生“两全”发展的不懈追求。

  从应试教育到立德树人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市作为贫困山区,让孩子通过读书“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是广大农民家庭改变命运的不二选择。而要想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梦想,最便捷的办法似乎就是推行以“题海战术、死记硬背”为主要特点的应试教育。

  但这不是理想的教育。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工程,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成功的标准在于能战胜考试而又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理想,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备受煎熬而又矢志不渝,常常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又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探索前行。

  素质教育的响亮提出,缘于恢复高考以来全国越演越烈的应试教育。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其实,作为那时的十堰市,直到后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教育的功利性思维影响较浅,全市城乡学生对于校外文化补习、高考复读的市场需求较少。相对于一些教育“发达”地区实施的“白加黑”、“ 5+2”作息制度,我市广大普通高中生学习负担不仅不“过重”,有时甚至是“不饱和”。

  沐浴素质教育的春风,全市广大中小学校以创建教育教学管理示范学校、体艺特色学校为抓手,尽力全齐开全体育、艺术和健康课程,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校园足球活动,高度重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2003年,郧阳区安阳镇崌峪小学因其鲜明的养成教育特色,成为全省唯一一所农村示范小学。在此前后,市人民小学以其鲜明的艺术教育特色、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先后获评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示范小学。东风高中等9所普通高中获评省级示范高中,60所学校被评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

  十八大以来,全市教育工作者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以实现“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为目标,聚焦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6大核心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先后涌现了市实验小学拾金不昧群体、房县青峰中学接力救人群体、全国最美孝心少年徐航等先进学生典型,2015年市教育局被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先进单位,2017年市人民小学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十堰市荣获全国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先进城市。

  从快乐教学到自主高效

  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必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就是有一些“好事”的老师,试图将学习变成一个相对快乐的过程。而为达到这个看似“想当然”的教学境界,全市的教育工作者从未停止探寻的步伐。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实现快乐学习,关键在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看似“痛苦”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1990年代以来,全市中小学在教育教学研究部门指导下,扎实推进校本教研,先后开展了“尝试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快乐教学法”和“生本教育”教改实验等,努力构建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我求知的教学模式。

  然而,表面上的课堂活跃,并没有带来教学质量的显性提高,一些教改学校曾一度面临教学质量持续下滑的风险。2007年以来,市教育局在全市大力开展构建有效课堂活动,通过实施“一树一案四清”策略,广泛推行教学练案,落实校长推门听课和教师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09年,郧西县马安中学通过学习江苏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和山东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结合我市已经推行的生本教育实验和有效课堂建设经验,大胆尝试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和集体备课”为主要特色的自主教育模式,获得巨大成功,由此点燃了全市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持久热情。  

  2013年,市教育局下发《十堰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意见》,全面关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2014年,竹溪县第一中学通过学习山东昌乐二中、河北衡水中学,推行同样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和集体备课”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模式获得成功,不仅取得了高考五门学科全市同类学校第一的成绩,并实现了“乐学和高效”的统一和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和谐发展。

  从“封闭办学”到“协作共进”

  今年,全市高考一本升学人数达到创纪录的3500多人,这其中有着郧阳中学、市一中、东风高中三所示范高中的重要贡献,也离不开各县市区一中立下的汗马功劳。

  在国家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高考专项招生计划的大背景下,城区三大高中逐年减少对各县市的高中招生计划,并实施普通高中“6+X”教研协作,即城区一个或几个省级示范高中与6县市区一中实行常态化教研协作。近5年来,各县市区一中通过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城区高中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高考一本上线人数逐年提升,成为为重点大学输送研究型人才的重要力量。

  中职学校加强资源整合,调整专业设置,逐步形成“一县一中心”“一校一品”的“错位发展”格局。通过组织开展中职技能大赛,大力推进技能高考教研协作,实现了中职毕业生“就业、升学”两不误、两促进,全省中职技能大赛十堰稳居前列,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技能高考成绩逐年上升。

  在义务教育阶段,城区自2012年开始打破学校行政管理界限,组建10个联校协作发展共同体,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讨交流,落实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并在市直学校与区属学校之间尝试“强校带弱校”“名校带新校”等集团化办学,办学差距不断缩小,中心城区学校大班容量问题和“择校”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推进教育信息化,城乡学校资源共享。2012以来,我市抢抓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城市建设机遇,累计争取投入资金4亿多元,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教师办公计算机达到城市配比11,农村配比21以上,城乡学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齐开全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已蔚然成风,全市教育迈入优质均衡发展阶段。

  

湖北省十堰市城乡抱团求发展,村小换发新生机——

大山深处育桃李

  中国教育报讯(特约通讯员  陈明琼)一所崭新的学校,一对80后夫妻教师,一群快乐的求学少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大山深处的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姚坪乡化口村,会有这样的校园和场景。

  这是十堰市着力恢复乡村教育生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十堰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

  精准扶贫,好学校建到家门口

  2014年,当许多县市区已经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的时候,十堰市房县却因城乡办学条件差异太大,而未能通过市级复核。而在同一时期,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精准扶贫。当地在通过梳理反思后,把精准扶贫的对象放在了十堰市房县一类的农村偏远学校,下决心要将好学校办到家门口。

    以前,房县化口村教学点只有5间破旧平房,8名学生,一名退休教师。20153月,房县投入近120万元,对化口村教学点进行了迁建。现在,化口教学点校园占地1600平方米,图书室、体音器材室等一应俱全。房县教育局将卢俊、刘华夫妇两位教师,调到了新迁建的化口村教学点。

  全新的学校,安心乐教的夫妻教师,为这里的村民带来了新的希望。“教学点条件不比乡中心小学差,娃儿就近就能上好学,我出门打工也放心了!”一位学生家长开心地说。

  近年来,十堰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精准扶贫重要工程之一,锁定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千方百计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市累计新划拨教育用地4000亩,投入资金53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580所,新增校舍78万平方米。

  创新机制,青年教师农村安心乐教

  “再翻一圈,再翻一圈!93日上午课间,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鲍沟教学点的教师张慧正指导孩子们练习舞蹈基本功,她在学校组建的学生舞蹈队在郧阳区艺术节等文艺活动上多次获奖。

  2013年,张慧通过郧阳区教学点教师定向培养机制招聘考试,如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鲍沟镇教学点当上了“孩子王”。到现在,张慧已在鲍沟教学点工作4年多了。

  张慧是从2013年开始每年从十堰市郧阳区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初、高中毕业生到教学点工作的其中一位老师。以前郧阳区分布着100多个教学点,这些点大多只有12名教师,教师的年龄逐渐老化。

  针对这种情况,郧阳区创新建立了农村教学点教师定向培养补充机制,把这些定向招录来的教师送进院校培训,毕业统一考试合格后安排到教学点工作,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同等享受公办教师各项待遇。

  5年来,该区共招聘到122名教师到教学点任教。他们情系家乡,扎根农村学校奉献自己的青春,至今没有一名教师流失。郧阳区还全面实施教学点教师关爱工程,为每个教学点聘请一名工勤人员把教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为教师专心在一线教学创造条件。

  联校协作,突破体制障碍抱团发展

  去年秋季开学,新建成投入使用的茅箭区北京路中学,同时挂牌市实验中学北京路校区。市实验中学给北京路中学派来了校长和副校长,两校区实行师资调配、课程设置、管理模式、评价指标、考核标准“五统一”,让更多的学生能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同样,浙江路小学也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浙江路小学是张湾区辖区的一所村级小学,由于师资水平、教学质量较弱,很多学生到其他学校择校就读。而相隔不远的市教育局直管的柳林小学,学位供不应求。

  市教育局在联校协作片区大交流的基础上,会同张湾区教育局打破机制和体制限制,由市柳林小学整体托管浙江路小学,成立柳林小学浙江路校区。两校区实行“五统一”管理,教师统一调配使用,柳林小学派出一名年富力强的副校长到浙江路小学担任校长,同时选派10多名骨干教师到浙江路校区任教,浙江路校区教师到校本部轮训。

  通过名校带弱校办学模式改革,市柳林小学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先进管理经验成功“移植”到新校区。连续两年来,张湾区浙江路小学辖区不仅没有一名学生外流,而且每年新增学生100多人。

  资源共享,让城乡孩子一同起跑

  今年中考,56岁的竹山县擂鼓镇中学教师谌德宏所带的班级地理学科成绩获得了全县三等奖,这是自他从语文教师改教地理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奖项。而这成绩的取得相当一部分得益于他对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

  如今,在他的课堂上,老旧的地理挂图早已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他收集或改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网上的优质教学资源能弥补自身教学的不足,尤其是多媒体强大的演示功能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方面,是过去传统说教无法达到的。”谌德宏说。

  2012年以来,十堰市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城市,逐年加大教育信息化设施配备。全市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教学班交互式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达95%以上,教师办公计算机配比基本达到11

  资源共享,信息化的实现让城乡孩子有机会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十堰市高中教学质量也连续5年持续提升,步入了全省中上水平。

  

湖北竹溪:山村课堂连线北京名师

  中国教育报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余静  李伟)“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念——bedroom。”隔着1000多公里,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汇湾镇中心学校四年级40多名学生,在线下助学教师的帮助下,跟着线上的北京英语高级教师Mirie学习口语。

  这是近日记者在该县“双师教学”课堂上看到的一幕,通过一条网线、一台多媒体一体机、一名教师,山区和京城里的学生就能同上一堂课。

  竹溪县位于鄂、渝、陕交界的秦巴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中小学161所,其中教学点就占了114所。如何解决教学点等薄弱校课程开不齐开不好的难题?今年初,竹溪县在8个区校97个班试点“双师教学”,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起直播课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为保障“双师教学”顺利进行,竹溪县利用“全面改薄”“国烟扶贫”和“国培计划”项目等政策机遇解决资金问题。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资金220万元,建设“双师教学”集控指挥中心1个、直播间1个、智慧云教室200间、教学点网校19个、教育云平台1个。同时,该县教育局还出台了《“双师教学”实施方案》《主讲教师管理考核办法》等一整套“双师教学”监督和考评机制,规范“双师教学”行为,提高“双师教学”效率。

  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师从“双师教学”中体会到切切实实的获得感。今年竹溪县遴选了20多名教学能手,组建本地“双师教学”主讲教师团队,专门跟学名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近期举办的十堰市体音美教师技能大赛中,该团队获得一等奖3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4个,总分名列全市第二。

  “线上线下协作混合式的‘双师教学’模式,将优质师资力量发挥到更大,有效缓解了音体美等课程师资队伍结构性短缺难题,同时促进了区域内教研、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让薄弱的农村校更具活力。”竹溪县教育局局长王琪说。

  

郧阳区创新教育扶贫方式  让农村贫困娃也能享受优质素质教育

300多建档立卡贫困儿童进城上学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贺俊  通讯员陈明琼  曹君华)1023日下午,马昌龙一放学就奔跑在校园的绿茵场上。他是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第三完全小学六年级学生,也是校足球队前锋,队员们正摩拳擦掌,积极备战郧阳区首届全民健身青少年足球运动会。“老家教学点没这条件,这里观摩学习的机会更多。”

  马昌龙是郧阳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从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该区义务教育阶段四至六年级在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孤儿、单亲、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集中到城关镇第三完全小学,实行寄宿制全免费教育。300多名学生从乡村汇聚到城区,与城里娃一起共享优质教育。

  留守儿童有了城里“家”

  “宿舍24小时有热水,漂亮舒适,就像另一个家。”1023日,城关三小五(7)班学生唐银滢告诉记者,已经喜欢上了新学校。

  唐银滢家住郧阳区偏远的叶大乡月亮村。今年9月,她和弟弟一起入学城关三小。这条上学路并不简单,先坐摩托车、渡船到乡里,赶班车到十堰市,再转公交车到郧阳区,差不多要4个小时。“没什么不习惯,我以前读的叶滩小学也寄宿,回家要走一个多小时。”

  记者看到,干净整洁的宿舍里,被褥、脸盆、牙刷、毛巾等物品都摆放在“一条线”上,这些都由学校统一提供,并定期统一清洗。“学校住宿条件很好,孩子上学不花钱,见的世面也多了。”唐银滢爸爸在郧西县打工,妈妈也在学校食堂上班后,一家人感觉更有奔头了。

  据悉,对唐银滢这样建档立卡的贫困留守儿童,郧阳区实行寄宿制全免费教育,每名学生不仅有每年1000元的寄宿生生活补贴,区政府还给予专项生活补贴1000元,享受营养改善计划,并被免除了在校期间保险费等。

  20多个兴趣班任选

  “上学期参加了象棋兴趣班,这学期想试试电脑绘画。”六(7)班学生王洋边计划着周末,边邀请小伙伴放学去打乒乓球。

  王洋之前就读于郧阳区鲍峡镇中心小学,是一名留守儿童,住在爷爷家,常在不同亲戚家吃饭。“比乡下丰富,选择也多。”除了校园更宽敞,课堂上的多媒体课件更丰富,他对进城读书后感受最深的,就是兴趣班多了。据悉,学校开设了足球、篮球、乒乓球、舞蹈、音乐、美术、泥塑、书法、象棋等20多个兴趣班,安排体音美专业教师辅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过,四年级学生吴正航印象最深的车模、航模兴趣小组,那是学校今年暑期开展的青少年宫活动。“一开始螺旋桨的扇叶装反了,航模飞不起来。”他们跟着老师一起检查,终于飞起来后,操场上一片沸腾。城关三小信息技术老师胡万全告诉记者,贫困寄宿生对科技类项目兴趣更浓厚,周末时也爱来跟他请教。

  “兴趣班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周末我们也安排老师留校指导。”城关三小副校长孙均宏介绍。

  “定制”周末外出长见识

  除了享受一样的师资,同上一个兴趣班,城关三小还为建档立卡的贫困寄宿生们“定制”周末。“老师带着去博物馆的感觉不一样。”跟着老师去过子胥湖、烈士陵园、消防队等地方,五年级学生王德进印象最深的是郧阳博物馆,对“郧县人”发展历史,“唐濮王李秦家族墓”等,在参观中都有了新理解。同学刘鸿莉则向记者展示了手语操《感恩的心》,半个月前,她们带着手工课上制作的春花,一起到福利院看望老人,陪他们聊天、包饺子,感觉很温馨。

  城关三小校长肖忠祥介绍,除了周末免费带学生出去增长见识,参加拓展训练等,学校的留守老师保持24小时随叫随到,还开放了图书馆、计算机教室等功能室,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拓视野。

  城关三小这些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孤儿、单亲、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因父母陪伴时间短,导致了家庭教育缺失。为此,郧阳区教育局聘请了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开展《弱监护儿童教育服务供给创新及实效研究》,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心理机能等进行研究,帮扶他们健康成长。此外,学校开设有心理咨询室,亲情电话室和“留守儿童之家”。“学校封闭式管理,很安全,我也很放心。”王洋爸爸说,孩子在城区读书后,学习成绩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也增强了,经常跟他打电话说说出去看到的新鲜事,这都是在以前没有的。

  

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义务教育

记者走基层·房县篇

  十堰日报讯(记者  钟久山  通讯员  邱奎)201612月,房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认定。一年多过去了,全县义务教育发展又有什么新变化?新年伊始,记者深入房县城乡探访发现,该县义务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优化学校布局

  县城超大班额全面消除

  116日上午,在房县思源实验学校建设工地上记者看到,湖北省建筑设计院、房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县建筑勘察设计院等多家单位正在对学校主体工程进行验收。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进行运动场、绿化景观、道路铺设等附属工程的建设。

  房县思源实验学校位于该县红塔镇高碑村一组,是新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去年2月,该校正式开工建设,规划占地面积103.1亩,新建校舍27000平方米,计划投资8320万元。学校建成后可容纳学生2400人、48个教学班,其中小学1500人、30个教学班,初中900人、18个教学班。

  自20158月以来,房县思源实验学校副校长张瑛波一直负责学校筹建事宜。作为学校建设的见证者,他自豪地说:“今年9月,学校将正式投入使用,到时候这所学校将成为全县最好的学校。作为一名工作24年的老教师,真没想到,乡镇上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到这么好的教育环境。”房县思源实验学校的兴建,不仅解决了红塔镇办学条件落后的问题,同时也会吸引部分县城学生前来就读,这将缓解该县城区学位不足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消除城乡大班额,房县还着眼全局,加强统筹规划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房县一中建设指挥部,房县教育局副局长汪洋告诉记者,预计投入5.2亿元迁建的房县一中,目前300亩征地和施工图纸设计工作已经完成。新校区规划90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4500名左右。该项目既是房县2017年度十大建设项目之一,又是2018年十堰市重点建设项目。房县一中迁建后,原址将增设一所占地100亩的初中,解决实验中学、城关四中大班额问题。另外,房县投入1400万元新建的城关镇八一希望小学、花宝小学、白土小学教学楼,目前也已全部竣工,预计新增3500个学位,基本解决县城区大班额问题。

  房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十分紧张。但是县委、县政府一直本着“财政宽裕时,优先发展教育;财政困难时,绝不减少教育投入”的原则,坚持把教育投入作为全县财政的第一投入,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推动义务教育持续、均衡、快速发展。自20167月以来,仅义务教育阶段累计投入就达2.47亿元。2017年秋季,房县县城消除了65人以上超大班额,计划2019年秋季消除56人及以上大班额。

  全面推行课改

  教学方式实现深度转变

  “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116日上午,房县实验小学五(5)班教室里,语文老师黄明娥正在上略读课《慈母情深》。

  记者看到,全班64名学生按照“444”模式(全班学生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人组成)被分成了16个学习小组。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精神贯穿整个课堂。

  房县实验小学地处县城繁华地段,在校生3510人、57个教学班,平均班容量61人。房县实验小学校长高永峰告诉记者,大班额对课改虽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不能成为学校拒绝课改的理由。“课桌重新摆放只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而已,课改的实质是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自2010年开始,房县实验小学不断派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并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课改模式。在看到课改的巨大优势后,房县实验小学克服班容量大的困难,于20139月正式在全校推广“1333”主体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主题教育”的有关理论为依据,以“关注每位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展、练”为3个基本学习环节。

  不仅在课堂上,房县实验小学的德育工作也处处体现课改精神,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星级联创活动”,该活动以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从勤奋学习、卫生环保、健康安全、团结守纪、文明礼仪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

  在五(5)班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记者看到,“星级学生”的姓名和照片被张贴上墙,显得格外醒目。“被评上‘星级学生’是一  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我要好好表现,希望每周都能评上。”学生邓钰潇自豪地说。未来三年,房县实验小学将着力构建社团课程,积极探索主题德育校本课程,并将社团课程形成特色。

  在房县,不仅像实验小学等县城区中小学正在积极推行课改,连青峰镇青峰小学等乡镇学校也在积极地践行课改。为了深化全县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各校内涵发展,去年11月底,房县教育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房县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管理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文件要求,2018年房县各校要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打造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方式的深度转变、推行科学合理的发展性评价为目标,抓课改、抓常规、抓教研,全力促进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乡村少年宫

  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114日下午,房县军店小学留守儿童段灵炜显得格外激动,因为她们参演的节目《山里的读书娃》从全市200多个节目中脱颖而出,并最终代表房县在全市教育系统艺术教育汇报演出暨迎新春文艺晚会上表演。舞台上,段灵炜等24名孩子用质朴、欢乐的表演表达了乡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喜悦心情。

  像段灵炜这样的留守儿童能在舞台上有精彩的表现,得益于军店小学兴趣小组的熏陶和锻炼。

   近年来,随着军店镇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军店小学留守儿童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军店小学共有学生1828名,其中留守儿童就有800多名。为了把学校打造成留守儿童的快乐家园,除了采取开通“亲情电话”、建立帮扶帮教机制、设立心理咨询室、“爱心食堂”等措施外,学校着重通过乡村少年宫开设的兴趣小组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养,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

  “军店镇距离县城有12公里,校外的兴趣班也是极少。作为一所乡镇学校,我们担负着落实素质教育的神圣职责。如果我们不做这方面的工作,孩子们长大了可能就没有什么特长。”军店小学校长张桂桥动情地说。

  乡村少年宫自20164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军店小学累计投入70多万元用于功能室等硬件建设。为解决兴趣小组师资不足的问题,除了80多名教师全员参与以外,学校还聘请了10余名辅导老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原则,目前学校成立有音乐、舞蹈、棋艺等19个兴趣小组,每周二至周四下午1小时活动时间,成为了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

  36日下午,记者在学校看到,第二节课刚下,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飞奔到乡村少年宫的各个功能室。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在军店小学这样的乡村学校,竟然还有4台天文望远镜。各个功能室里,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尽情地学习和玩耍着。

  “参加学校的舞蹈兴趣小组训练一段时间后,我身体的柔韧性更好了,走路也更有气质了,整个人变得更加自信了。”在舞蹈室里,段灵炜说。

  目前,房县乡村少年宫正以中小学校为阵地,以学校教师和校外辅导员为师资力量,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以公益性为原则,结合校园文化、德育教育等工作,利用课余和节假日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文体娱乐、能力提升等各类活动,为留守儿童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舞台。截至20178月,房县已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0所,实现了一乡一镇一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目标。

  

走教,力促教育均衡发展

——郧阳区南化塘镇中心小学教师“走教”工作侧记

  

    十堰日报讯(通讯员曹君华  徐云霞  周玉洋)“周老师好,欢迎您来给我们上课,我们都想听您讲的英语课。”518日,郧阳区南化塘镇郑家小学三年级学生看到南化塘镇中心小学周改玲老师后高兴地说。这是南化塘镇中心小学通过“走教”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缩影。

  走教,解决师资难题

  南化塘镇中心小学现有学生1718名,28个教学班,62名教职工。按照国家中小学师生比例123的配备要求,该校应有专职教师75名,但实际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只有56名,他们不仅要为本校学生上好课,还肩负着南化塘镇另两所小学和两个教学点的代课重任,教学一线人员尤为紧缺。

  20169月,该校在优化教师配置方面下功夫,首先将教务处人员由5人精简到3人,然后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先配齐28个教学班的语文、数学任课教师,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体音美等学科实行跨年级、跨班级、跨学科“走教”教学模式。如语文老师兼带品德与社会课,数学老师兼带科学课等,有效解决了教学一线人员紧缺的问题。

  走教,形成学校特色

  通过跨年级、跨班级、跨学科“走教”,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上好本班课程的基础上,将先进的教学经验带到其他班级,达到全校教师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该校六年级教师张建发的作文课教学很有特色,班里学生的作文语言流畅、用词准确、内容生动。因此,他经常受邀到其他班级指导学生写作文。有一次,他带领该校五(1)班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内“革命故事”宣传栏前,让学生重温革命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在他的指导下,五(1)班几名学生的作文在该校组织的“中华魂”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六(2)班语文老师张金波为学生讲《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通过图片、视频、数据、文字等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地球。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轻松学习的同时,也引发了学生“保护生态,保护地球”的共鸣。

  六(5)班班主任曹学平在语文课、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上积累了大量经验,班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四(1)班语文老师是一名新上岗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曹学平知道后,主动到她所带的班级“走教”。经过两个月的传帮带,该教师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走教,实现资源共享

  “走教”,走动的是老师,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该校还承担着南化塘镇辖内其他小学和教学点的英语课教学任务,但该校的英语专业教师只有4名,根本忙不过来。为解决这一难题,该校提出以4名英语专业教师为主,再挑选2名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参加英语培训,然后让他们到辖内其他小学和教学点“走教”。

  在该校  “走教”教师周改玲的课程表上,记录着她一个星期的课程安排:星期五到郑家小学三、四年级上英语课;星期一至星期四为本校四年级两个班、五年级一个班上英语课。郑家小学距南化塘镇中心小学有5公里的路程,每个星期五的早上,周改玲都要花1个小时的时间,从南化塘镇中心小学走到郑家小学。为保证教学质量,她总是提前备好课,并准备好课堂练习题。只要她一到郑家小学,孩子们就会围着她,用英语向她打招呼:“GoodmorningMissZhou!”(周老师,早上好)、“Nicetomeetyou!”(很高兴见到你)。即使是放学了,孩子们还拉着她的手,不让她离去,缠着她再多教几句英语。“看到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让我忘记了‘走教’的疲惫,我只想倾尽所学,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周改玲说。

  走教,结满累累硕果

  南化塘镇中心小学实行教师“走教”两年来,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15年至2016年,该校六年级综合成绩在郧阳区排名第八;2016年至2017年,该校六年级综合成绩在全区排名第四,三年级英语成绩在全区排名第六,该校还获得了“教学管理一等奖”荣誉;2017年期中考试,周改玲“走教”的郑家小学三年级英语平均分由60分上升到85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热情越来越高。优质的教学质量,还吸引了周边乡镇的孩子前来就读,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走教’,让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享受到了同等的优质教育,彰显了教育公平,是该校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体现。”南化塘镇中心小学相关负责人说。

  

柳林中学车城高中新校区昨投入使用

  十堰晚报讯(记者  张贞林  郝梦  /记者  张建波)昨日下午,备受市民关注的车城高中、柳林中学新校区相继举行开学典礼,这标志着两所高中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柳林中学:校园环境提档升级

  昨日是柳林中学开学的第一天,该校位于林荫大道2号线附近石家沟片区的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并迎来了2200余名高中生报到,学生们步入新教学楼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柳林中学新校区,新建成的学校让家长和孩子们眼前一亮。大家对学校的内部环境、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交口称赞。新校区占地面积190亩,建筑面积76544平方米,设计教学班72个,可容纳3600名学生,总投资4.6亿元。校区内除了教学楼,还有宿舍楼、体育馆、食堂、艺术楼、实验楼等单体建筑。新校区全部办高中,不再办初中。柳林中学党办主任李晓聪向记者介绍,新校区的占地面积是老校区的3倍,学校目前共有2200余名学生,其中高一年级设15个班,每个班55人左右,本学期共有高一新生840余人。

  记者看到,新校区除了操场还在进行扫尾施工以外,其余大部分主体建筑均已完工。教室内,每个班正在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开学典礼。据悉,新校区所有教室均按照高考标准化考点建设,教室内配有智能化多媒体一体机、暖气、空调、储物柜及储物间。作为一所寄宿制高中,学校新的学生寝室采用六人间标准,上床下桌,桌柜均为实木材质,独立的卫生间内均配备有热水器。

  据了解,为解决新校区师生交通出行问题,市城市公交集团公司还特意延伸了27路公交线路,从昨日开始运营,起点站设在东风动力设备厂,途经花果、红卫、东岳路、柳林路,终点站设在新校区门口,极大地方便了新校区师生的出行。

  新落成的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学生和家长都赞不绝口。看到新校区设施这么齐全,我就放心了!一位家长高兴地说。

  车城高中:特色教育设施完备

  克服困难齐动手是车城高中校长柴林峰在位于发展大道的新校区首个开学典礼上讲话的关键词。他说,学校高起点高规格设计建设,用了4年多的时间,目前学校整体轮廓初现,虽然还有很多设施不完善,在困难面前,在学校搬迁时,全校师生齐动手,克服困难,顺利入住新校区。

  车城高中(原东风六中)始建于197196日,1993年在鄂西北地区率先设立美术、音乐特长班,2004年根据东风公司改革发展需要,学校更名为十堰东风教育集团第六中学,后又更名为车城高级中学。车城高中原校址位于张湾区车城路52号,校园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775平方米。原校址基础设施落后,不仅有多栋危房,而且体育、艺术、美术等特长生也没有专业教室和训练场地。

  鉴于车城高中的办学条件已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加上出于我市城区高中整体布局的考虑,车城高中迁建工程被市政府列为2014年十件实事之一。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多次前往新校址实地考察,从选址、立项、规划,到拆迁安置、土地征用等,现场办公,为推进项目建设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车城高中新校区占地190亩,是老校区的4倍;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是老校区的3倍,总投资4.5亿元。

  车城高中新校区有75个教室,三个年级各用一栋楼,相对独立,又相通互联;有功能齐全的科技楼,包含45间各类实验室和探究室;有独立的艺术楼,楼内有大画室16间,56间琴房,5个不同类型的音乐教室,2个舞蹈教室和一个可容纳900人的演绎厅;有品种多样、能供300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有4栋拥有独立卫浴的宿舍;有即将落成的体育馆和完善的体育设施;有将在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包括班班通、云平台、无线Wi-Fi全覆盖在内的智慧校园系统等。

  

张湾区治理校外培训机构  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十堰市教育局官网讯(通讯员  刘鹏  张鑫)近日,为落实教育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工商总局办公厅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精神,张湾区教育局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及托管班专项督查,切实回应群众诉求,维护学生安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上周,张湾区教育局组建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在张湾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办公室的统一部署下,按照督学责任区划分派出了5个督查组,以明察暗访的形式对已登记的35家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拉网式督查。为全面摸清辖区校外培训机构及托管班现状,区教育局与区网格中心联系,通过网格员进一步核实全区校外培训机构及托管班的信息,特别弄清辖区内东风教育分局所属学校旁的校外培训机构及托管班基本情况。

  督查组每天中午11:30、下午400以后深入学校及社区进行督查。每到一个培训机构,督查组逐一登记培训机构信息,对照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举办标准开展安全、设施、师资等方面检查,发现问题,当场下发督查整改通知书  

  此次,张湾区校外培训机构及托管班专项治理工作的重点及要求是:严禁有重大安全隐患的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办学行为;严禁无证无照开展校外培训;严禁校外培训机构举办、受托举办或变相举办与中小学入学或升学挂钩的选拔性考试、测试、竞赛或排位赛等行为;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兼职授课;严禁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语文、数学等)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行为;严禁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小学化(课程)教育。  

  为切实解决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无证无照、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一步,张湾区教育局将建立黑白名单制,将符合审批要求的校外培训机构和有不良行为的校外培训名单向社会公布,并且联合民政、工商、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邀请媒体记者开展明察暗访。

  

东风分局“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创建东风教育品牌”系列报道

奏响“健”与“美”的华彩乐章

  十堰晚报讯(记者张贞林通讯员郑全喜)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东风教育分局的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界,特色鲜明、成绩突出、声名远播。东风五中被评为“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东风52小学被评为“全国书法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百强特色学校”,东风22小学、东风一小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东风51中学等7所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东风一小等6所学校被评为“全国生命教育杰出单位”,东风七中、东风40学校的办学经验先后登上了《人民教育》、《新华网》等国家级媒体……

  东风教育分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力推进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奏响了“健”与“美”的华彩乐章。

  抓严重点环节管理  提高全体学生体艺素养

  强化措施。“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东风教育分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认为“体育、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和学有特长学生的必由之路”。党委书记、局长王列军负责全面管理,一名副局长分管抓督办,体卫艺科具体抓落实。东风教育分局制定了《体卫艺工作管理制度》、《体卫艺工作评优考核方案》、《学校体育工作年度评优考评细则》、《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优考评细则》,还修订了《学校目标管理考核细则》中“体卫艺”子项的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依法治校,以规治局”,用目标体系与制度规范来引导和管理学校体卫艺工作。东风教育分局每个年度采取“平时抽查与年终目标管理考评相结合、学校日常体艺活动组织与重大赛事活动成绩考评相结合”的方式量化考评各校的体卫艺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学校和校长奖惩的重要依据。

  落实课程。千方百计,开齐开足开好体艺课程。上好体育、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课是提高全体学生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的主渠道。东风教育分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各校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艺术教育课程。管好“四张表”:课表、学科教学计划表、作息时间表、教师工作安排表。每个学期开学工作检查时,各校将这些表格交给普教科(转体卫艺科)和教研室,由普教科或体卫艺科抽查各校每周开课节数是否与部颁课程计划一致;而教研室则在视导时根据课表和教师工作安排表随堂听课,要求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做到“五个到位”:教师配备与培训到位,根据编制,配齐体育、音乐、美术等专职教师,并组织教师参加省内外学科教学专业培训;教学条件保障到位,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卫生设施、音乐美术教学装备、专用教室全部高标准配备;教学指导与教研活动到位,由体育、音乐、美术教研员定期到各校指导学科教学,分片组织集体备课、上观摩课、开展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竞赛到位,组织体育、音乐、美术课教师参加  “优质课竞赛”、教学技能竞赛和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赛促练,通过竞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到位,按照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定时进行监测,每个学期任课教师要对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成绩进行等级评价,分局依照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方法对相关学科进行抽测。

  推进课改。进行课程改革,将体育、艺术活动课程化、特色化。东风教育分局副局长周正晓说,活动课程化,能使活动固化、优化,即让活动固定下来,长期坚持,形成传统,不断改善,使活动上层次上水平。扎实进行阳光体育活动,做精做优“大课间”活动,已成为体卫艺工作的亮点。《七彩阳光》广播操、《旭日东升》武术操、校园集体舞《童年》、《踏浪》,以及自编的《小苹果》韵律操、花式跳绳……活跃了校园气氛,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深受学生欢迎。东风52小学创编  “大课间”书法操  《追逐书梦》,以  “寻梦书法——追梦书法——圆梦书法”为主线,以书写的技法为重点,又把“书品即人品,写字学做人”的办学理念融入其中,再配上优美的音乐,是东风教育分局各校自编课间操的典型代表。东风40学校组织专业人员制定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程改革计划,走  ‘普及化+课程化’之路,普及化使更多的学生受益,课程化使学生更长久地受益。如,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同时外聘专业教练,专门开设  “校园球类校本课程”。东风第一小学开发版画课程、石头画课程,东风铁路学校开发  “动漫课程”,东风48小学开发花式跳绳课程、东风49小学开发形体训练课程、彩陶课程……东风教育分局各校都开发了各自的体育、艺术教育课程,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艺素养。

  抓实特色项目建设  提升体艺竞演专业水平

  发展校园足球运动。东风教育有校园足球传统,早年的“东风体校”培养了以国家女足队员刘爱玲为代表的一批足球专业人才。201538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东风教育分局领导班子敏感地意识到“中国足球的春天即将到来,发展校园足球正当时”。东风教育分局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场地、师资基础。结合“危房改造”,事先谋划布局,保留、改造、重建足球场地12块;先后安排足球特色学校校长4人、中小学体育教师20余人,参加省、市足球培训班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足球课堂教学、业余训练,申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东风51中学等7所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这些学校的共同做法是:加强校园足球的组织领导,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配强足球师资,完善足球场地设施;开发足球课程,普及足球运动技能;强化足球校队建设,坚持开展课余训练;自主组织校园足球竞赛,营造校园足球文化。其中,足球教学是基础,足球训练是重点,足球竞赛是关键。东风教育分局恢复了两年一届的“校园足球赛”,积极组队参加市级、省级青少年足球赛。东风51小学和51中学女子足球队参加20162017年市级比赛双双夺冠,并代表十堰市参加省级比赛。东风第一小学男子足球队在2015年十堰市第五届运动会足球比赛项目中,荣获全市第一名;东风41学校在2016年小学生足球比赛中获得俱乐部组第二名。目前,东风教育分局各校的足球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让戏曲走进课堂。东风教育分局积极贯彻国家、省、市“戏曲进校园”文件精神,扎实开展各项活动,让戏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积极邀请专业艺术院团到学校演出。各校纷纷将戏曲课程化,让戏曲真正走进课堂。东风五中、东风43小学音乐老师率先尝试在部分年级开展戏曲教学。东风40学校陈艺鸣、东风51小学谭爽老师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排练成《姹紫嫣红戏园情》、《刘海砍樵》两个节目,并代表分局参加全市的戏曲展演活动,受到市教育局、文体局领导的一致好评。东风教育分局各校注重将戏曲文化融入到师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东风41学校  “艺术节”把戏曲元素融入美术DIY,用五色的油彩绘出京剧脸谱,用绒线、织布等制作戏曲手偶,用木板、超轻黏土等完成戏曲人物壁画;一年级的“小小花木兰”身着盔甲威武登场;文官包拯黑袍黑脸儿,挂着髯口。东风23小学、东风24小学等学校利用宣传橱窗、广播站、庆“六一”活动等宣传戏曲知识、聆听戏曲名段、表演戏曲节目;东风44小学等近20所学校推广了“戏曲广播操”;东风教育分局还专门举办了“戏曲进校园”专场文艺汇演;东风一小学生表演的戏曲《粉墨人生》入选十堰市少儿迎春晚节目,得到观众一致喝彩。

  创建特色学校。多年来,东风教育分局坚持  “全面+特长”的指导思想,以特色项目(学校)建设为抓手打造体育、美育品牌,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体育、艺术素养和特长。2011年,东风教育分局提出  “创全国一流品牌,建市内一流环境”的目标,实施东风教育品牌战略,体育和艺术教育纳入一体规划;2012年,东风教育分局出台实施《特色学校、品牌学校评选办法》,推进体育、艺术教育等特色学校建设。东风6264学校以篮球运动项目为突破口,通过  “特色项目——篮球特色——特色学校”三步跨越,建成了  “湖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东风教育分局(第二批)特色学校”。东风6264学校成立了体育特色学校领导小组,争取资金200多万元修建标准篮球运动场、购置配套体育器材,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该校以刘增济为代表的体育老师,每天630对校级队运动员进行训练,8年如一日……该校学生在第十四届省运会上获得3枚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十堰市政府授予东风6264学校“突出贡献奖”。东风22小学实施艺术教育“八个一”工程,要求每位学生做到:一手好字,一篇美文,一首好的朗诵,画一幅好画,唱好一支歌,会跳一支舞,会一种乐器,会拍一张照片;学校大型武术操表演曾迎接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的视察;学校被评为  “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东风教育分局还坚持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抓好大型体艺活动  展示东风教育卓越形象

  东风教育分局通过定期组织综合性或专项性的学生体育、艺术活动或竞赛(如,体育节、艺术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发展体育、艺术教育,是坚持多年的传统,也是显著的特色和亮点。通过活动检验了体育、艺术教育的水平,通过竞赛展示了东风教育人良好的精神风貌。

  学校自主组织体育节、艺术节。东风教育分局各校自建立以来,每年召开一次秋季田径运动会(或春季趣味运动会),每年组织一次儿童节(或庆元旦)文艺汇演;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学校将运动会和文艺汇演发展为体育节、艺术节,也是一年一次。如,东风43小学艺术节活动分别由武术进课堂、戏曲进校园、书法大比拼、绘画展风采、学唱英文歌、啦啦操比赛、庆“六一”文艺汇演七大板块组成。东风40学校、东风23小学、东风41学校、东风美盛小学等学校的艺术节也一样,将武术、戏曲、书法、吟诵、绘画、环保创意、声乐、舞蹈、体育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锻炼身心、陶冶情操。东风教育分局各校每年都要组织一次田径运动会(或趣味运动会),组织23次单项体育竞赛,不少学校将多项体育活动或赛事融入为体育节。如,东风50学校体育节,举办团体操(广播操)表演、田径运动会、年级篮球赛、乒乓球赛、班级足球赛、举重单项赛等,将体育运动及竞赛变成了盛大的节日狂欢。

  分局组织大型体育、艺术类比赛。东风教育分局每年有三大赛事:四月份的中小学生运动会、十月份的篮球赛(足球赛)、十一月份的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中小学生运动会已举办了42届。每年东风教育分局26所学校近千名运动员参加小学组、中学组22个项目的比赛。每次运动会的开幕式,东风教育分局都组织20005000人的大型团体操展演,将文艺和体育表演融入,充分展示了东风教育人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前来参会的领导和来宾每次都是跷起大拇指夸赞“堪称省市运动会”。东风教育分局每年11月下旬举行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内容丰富多彩,主题突出,有舞蹈、唱歌、相声、课本剧、戏曲、诗朗诵、音乐剧、话剧、歌舞剧、器乐演奏、时装表演……2013年至2017年的主题分别为“我爱我家  校歌展演”、“乘着东风  携梦远航”、“舞动校园  展我风采”、“沐浴东风  快乐成长”、“和畅东风  共铸辉煌”。东风教育分局各校非常重视文艺汇演活动,平日里悉心组织,认真排练。每场演出流光溢彩、歌舞飞扬,展示了分局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及师生艺术素养。2017年“和畅东风  共铸辉煌”为主题的文艺汇演,通过十堰晚报微信和秦楚网直播平台进行了现场视频同步直播,当日点击率超过3万余人次,奏响了东风教育品牌最强音。东风教育分局还组织学生篮球赛、校园足球赛,每次赛事参赛球队40余支、比赛场次几十场、历时一周左右。

  积极参加市级及以上重大竞赛。东风教育分局积极参加市级、省级大型文艺体育活动及竞赛,成绩特别优异,得到市级、省级奖励。2013315日至16日,十堰市第七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东风高级中学举行。东风分局代表队经过激烈角逐,在15支代表队中,以绝对优势夺得初中组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初中组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2013年至2017年,东风教育分局已连续三届夺冠——获得十堰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20166月,东风教育分局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市第二届  “太和杯”少儿书画大赛,共上交作品65幅,其中40多名学生作品获一、二等奖。每年一次的  “全市青少年和音乐教师钢琴比赛暨  ‘长江钢琴杯’全省青少年钢琴比赛十堰赛区选拔赛”,东风教育分局有近200余人分获各类奖项。三年一届的  “黄鹤美育节”是我省最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大型艺术教育展演和竞赛活动,东风教育分局高度重视每届赛事,积极组织、认真筹备,在各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所推选的  “三优一论文一征文”均取得骄人成绩,所推送的舞蹈、音乐课、学生绘画作品等均获大奖。东风教育分局连续多年获得湖北省黄鹤美育节  “优秀组织奖”。201410月中旬,四年一届的  “湖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在荆州市隆重举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本次赛事,精选出500余名运动员参加竞技体育青少年类和全民健身成年人类的比赛,来自东风五中、东风七中、东风6264学校的34名运动员光荣地加入到市代表队,创造了建市以来最好的成绩,十堰成为“本届省运会成绩进步最大的市州”。201519日上午,东风教育分局被市政府授予“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春风吹进过风村

——张湾区教育局开展精准扶贫帮扶工作侧记

  十堰日报讯(记者宋雅璐  /记者熊云霞通讯员张鑫)今年初,张湾区西沟乡过风村60多岁的刘方成利用房前空地又搭建了一亩猕猴桃林,望着屋后的两亩多猕猴桃地,他高兴地合不拢嘴:  “去年的两亩多地产了4000多公斤猕猴桃,扶贫干部和驻村队员帮我解决了一大部分销量,今年我打算用家里的空地多种点,希望能有好收成。”

  西沟乡过风村48户贫困户、167人是张湾区教育局精准扶贫帮扶对象。去年,张湾区教育局本着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目标,对照年度脱贫工作计划,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广泛筹措扶贫资金,目前过风村已经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发展种植产业——

  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

  在刘方成家周围,一排排整齐的猕猴桃杆,饱含着收获的希望,一个个毛茸茸的果子,带给他的将是富足和丰收。

  刘方成原来是过风村有名的贫困户,夫妻两人年龄已大,妻子有病无法干活,两人没有稳定收入,是村里的低保户。

  2014年开始,驻村干部来了,因户施策,对全村贫困户种养产业进行分类指导,做好协调跟踪服务,落实产业扶持相关政策,刘方成开始专心致志种植猕猴桃。每年猕猴桃还没结果,驻村干部们就张罗起来帮忙销售,果子一成熟,刘方成房前来买猕猴桃的车子就络绎不绝,有驻村干部介绍的亲戚朋友、有驻村干部所在单位的同事、有村里联系的熟客。  “多亏了驻村干部们帮忙联系,我在家门口就把果子卖出去了,去年一年他们帮我销了好几千公斤猕猴桃,帮扶干部还在村委会旁边帮我做了两个大广告牌。”谈到现在的生活,刘方成表示很满足,猕猴桃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

  种植产业增加了农户收入,做到村有项目,户有产业,人有事干。通过产业到户,广大贫困户收入明显增加,自身发展能力得到提升,也更加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开展  “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小康社会,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张湾区教育局党组高度重视,不定期和市委编办、东风教育分局有关领导一同入村调研,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分层分类开展  “摸底数、立项目、立规划”为主题的精准扶贫大走访活动。张湾区教育局局长李著书先后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扶贫工作,5次率有关机关干部到村研究扶贫工作,还利用双休日时间带上物品到帮扶户家中看望慰问。

  发展生态农庄——

  让贫困户就近务工

  除了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外,张湾区教育局扶贫干部和驻村队员还积极出谋划策,让有实力、懂经营的种植大户发展生态园,带动部分贫困户就业,以达到贫困户就近务工、增收脱贫的目的。

  今年初,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该村种植大户郭思虎带头计划投资40多万元新建草莓大棚。49日上午,记者看到郭思虎正在搭建草莓大棚。他说:“今年先试种两亩,后期经过整地修路、通水后将把40亩草莓大棚全部搭建到位。”

  据郭思虎介绍,去年一年,在他那里帮忙干活的村民有近30人,每天人均支付100元工资,中午还管饭,光工人工资就达到了5万元。

  “等这里发展好了,游客多了,还是应该建一个公厕,方便游客。”驻村干部对郭思虎建议说,要赶紧向村里报项目,这样不仅每个大棚能得到3000元补助,还能把草莓产业真正建成方便游客的支柱产业。

  据了解,张湾区教育局驻村工作队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召开村  “两委”见面会、走访座谈等形式,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区委、区政府的惠民政策,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切实了解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支持脱贫致富。

  怎样把过风村打造成吃喝玩一站式旅游目的地,这是驻村干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去年,通过多方考察,在帮扶工作队、村委会的帮助下,过风村村民陈兴顺牵头筹建、注册了“十堰市诚兴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村里招商引资了一个五百万元的项目——月亮碥农庄。建成营业后,贫困户们将能拿到60%分红。

  陈兴顺说:  “成立合作社,有意愿的贫困户可以采用土地入股,年终有分红;就算没有入股,我们也可以帮助他们销售农产品,带动他们增收致富。”

  50岁的郭政是该村贫困户,他是在该农庄打零工的30多个贫困户之一。他说:“现在村里项目多了,我在家门口就能打临工,既赚钱又免去奔波的辛苦。”今年71日农庄将开业,农庄打算招聘本地服务员,又能带动一批村民再就业,郭政憧憬未来,露出笑容。

  建扶贫搬迁安置房——

  为百姓撑起一片天

  “住在新房里,刮风下雨都不怕,总算能睡上好觉了。”王秀华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之前在木建土墙、有裂缝的土危房里住了几十年,白蚁把房子腐蚀得摇摇欲坠,她从没想过能搬进新房。

  驻村干部得知这一情况后,给王秀华一家做扶贫政策宣讲,指导她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建房申请、申报等相关事宜。

  如今,在张湾区教育局帮扶干部的帮助和指导下,王秀华还当上了护林员,每月有1200元收入。同时,她还种植了2亩猕猴桃,“如果收成好的话,今年卖个万把块钱不成问题。”王秀华说,猕猴桃苗子、网架都是村上出的钱,自己就负责除草、修枝。

  如今,在过风村,像王秀华这样通过种植猕猴桃、冬菇等产业来致富的贫困户不在少数。在香菇基地,大棚搭建了20个,未来还要搭40个,贫困户摘一公斤香菇能挣到一元钱,集中外销后村民还能拿到60%净分红。

  为了加快过风村11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张湾区教育局等帮扶单位积极筹措资金,争取项目建设进度。易地搬迁58户,分六个安置点,现也全部建设到位。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也在驻村干部的多方联系下盖了新楼。他们还积极向区农业局争取40万元,建香菇大棚基地,积极向区住建局争取太阳能路灯20盏。张湾区教育局还从办公经费中拿出5万元支持过风村发展。

  2018年是过风村脱贫出列后的巩固年。“我们将继续完善帮扶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户脱贫后有产业,保证贫困户收益稳定,同时,加大项目及资金的争取力度,让春风吹遍过风村每一个角落。”张湾区教育局局长李著书说。


打印 | 关闭 |收藏
主办单位:十堰市教育局  网站地图
网站电话: 0719-8699888  网络故障: 8008800800  技术支持:十堰政府网
鄂ICP备06007886号-5 鄂公网安备 4203020200014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300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