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通知》政策解读

索引号
011081256/2021-51084
解读类型
部门解读
解读方式
图文方式
来源
十堰市教育局
发文日期
2021年12月10日 15:25:37


1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和学生实际的劳动教育模式,统筹区域内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普遍重视劳动的教育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和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

(一)明确劳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二)落实课程设置。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或每月设立劳动日,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

(三)统筹学科融合。各地各校在学科课程中,要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内容。中小学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风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技术、体育等学科,要重点加强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创新精神、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职业学校要在专业课中强化职业劳动知识技能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操守和工作态度。

(四)开展课外校外劳动实践。各地各校要根据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的特点,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职业院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各校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研学旅行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班(团、队)会活动、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学工学农、专业服务等。要鼓励学生从事家务劳动,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培养学生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2项生活技能。学校可布置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劳动。

(五)加强劳动文化建设。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要结合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节日,开展丰富的劳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举办“劳模大讲堂”“耕读文化节”等校园活动,组织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大展示。通过讲座、宣传栏、新媒体广泛宣传劳动榜样的先进事迹,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

(六)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共育。要建立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支持的劳动教育协同共育实施机制。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特点,制定劳动教育总体方案;要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人才观,主动督促指导孩子完成家庭、社会劳动任务,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参与学生劳动教育。

(七)强化评价结果使用各地各校要把劳动过程和结果评价、平时表现和学段综合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激励机制,组织开展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要将劳动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劳动教育情况,选择代表性的写实记录,纳入综合素质档案,并将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不断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在立德树人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有哪些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教育部门要加强属地统筹力度确保劳动实践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等落实到位,要指导各校结合实际制定劳动教育清单,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落实落细。各校要加强对学生教育和管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认真谋划、科学设计一份高质量劳动教育清单,确保劳动教育有效开展。

(二)强化安全保障各地各校要将劳动安全教育与管理作为组织实施的必要内容,强化劳动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根据学生情况,适度安排劳动强度、时长,切实关注劳动任务及场所设施的适宜性,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中的安全风险,及时排查劳动过程中的各种隐患,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处理机制。要做好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学会自我防护,特别是要教育学生安全使用劳动工具和材料,切实保障劳动教育的安全顺利实施。

(三)拓展教育场地。建立健全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开放共享机制,在农村、城镇可安排确认一批种植养殖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分级分批建设覆盖不同行业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确认一批厂矿企业作为学工实践基地,认定一批社区、福利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和公共场所作为服务性劳动基地。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将劳动教育资源建设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各地要统筹各级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校内外劳动教育场所和设施建设,提高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管理水平,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省级劳动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实验区,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可采取服务外包的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各地要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劳动教育实验区,要建设一批示范性校外劳动基地,推选一批起示范作用的劳动教育实验校,遴选一批成效显著的实践案例,通过选树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劳动教育全方位覆盖、多元化发展。

(四)加强师资建设各地教研机构要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建立教研组;学校要加强教育师资建设,建立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根据学校需要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其他学科教师要全员参与,分工协作。建立劳动教育教师特聘制度,学校可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劳动模范等担任学校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同等对待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学评比活动,打造劳动教育优质示范课,促进劳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责任编辑: 市教育局-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