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147号提案的答复

索引号
011081256/2020-16502
主题分类
教育
发文日期
2020年12月16日 09:12:40
发布机构
市教育局
文号
十教函〔2020〕141号

尊敬的民建十堰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融合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们认为此建议很好。

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在展现现代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培养现代化专业技能技术人才的摇篮的中等职业教育更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尤其对一些传统工艺的传承。

十堰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2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36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41人。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筑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曲艺和民俗全部十个门类。

全市现有高等职业院校1所,即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占地面积500917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00平方米,为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现有教职工500人,全日制普通专科在校生9000余人,开设专业44个,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8个,校外实训基地40个,毕业生就业率在94%以上。

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14所,其中公办学校13所,民办学校1所;国家示范中职学校4所,省示范中职学校5所,一般中职学校5所。现开设专业48个,11所学校19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1个,湖北集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7个,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4个。现有教职工2585名,其中专任教师2077名,有国家级大师工作室领办人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省级大师工作室领办人4人。建设有省级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3个,市级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2个。在校学生32784人,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为90%。

近年来,全市各职业院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区域文化发展实际,积极和文化旅游局、艺术剧院、非遗传承人联系,互相协作,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传承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素质提升。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

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专业实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职业文化,加强特色校园建设。学校的建筑景观布局和道路作为载体,结合职业学校专业的特点,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教学楼和宿舍楼的走廊墙壁上设置名人名言、古代诗词展板;在校园广场设立名人雕塑、孝廉文化长廊;在校园电子屏幕和班级电子白板上展示十堰古人类文化、女娲文化、诗经文化、道教文化、七夕文化、汽车文化等十堰特色文化内容;在每周升旗仪式和班会上开展感恩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二、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特色文化传承发展

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紧密联系,通过开设相应专业,增设相应课程,培养地方文化的传承人。近年来增设的专业有:结合竹溪菜特色在竹溪职校开设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同时根据竹溪茶叶产业实际在该专业增设茶文化工作室和茶艺有关课程;结合绿松石、茶叶产业在竹山职校开设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和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结合诗经文化特色在房县职校增设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还计划根据学校新校区建设情况开设酿酒工艺与技术专业以发展黄酒文化);结合七夕文化在郧西职校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等。这些专业的建设和不断发展为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事业培养了人才,通过他们留住并传承地方特色文化。

三、丰富学生社团活动,领悟传统文化魅力

学生社团是学校拓展第二课堂的重要渠道。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充分展示和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又能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也为学生打造了思想、情感交流的平台。职业学校根据学生的爱好成立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比如:书法社、舞蹈社、中国象棋社等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知中华民族文化瑰宝,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精华的目的。郧阳凤凰灯舞起源于郧阳区,有“楚人崇凤活化石”之称,具有多种类本土文化综合特性和汉民族文化特征,是中国民间舞蹈中惟一的灯舞艺术形式,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在街头、宅前、场院演出,有着重要的研究和艺术价值,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郧阳科技学校是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郧阳凤凰灯”传承学校。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非遗传承,积极弘扬民俗文化。学校成立有“凤凰灯”社,组建了“凤凰灯”教育教学领导小组,购置专业教具,培养专业师资,积极搜集编写“凤凰灯”教材,制定培训计划,每年春节都排练节目,参与到以扭秧歌、耍花棍、凤凰灯、舞龙狮为主要形式的民俗灯舞演出中,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丰富市民文化生活,让独具特色的“郧阳凤凰灯舞”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四、积极开展专项活动,挖掘保护非遗文化

一是市文化和旅游局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校园活动,围绕国家级重点保护项目,开展了武当武术“四进”(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活动,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十堰市人民政府“十三五”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发展规划(十政发〔2016〕38号)。市武当武术传承基地每年定期在多所学校开展“武当武术进校园”活动,年专场培训10余场,培训学员1100余人。武当纯阳秘功项目省、市级传承人蔡星生、蔡星锋及其弟子走进全市大中专院校开展武当武术进校园活动,2000余人参与专项学习,累计参与3.6万人次。市教育局联合市剧院开展戏曲进校园、进专业、进课堂活动,普及非遗文化。非遗项目的巡演和展览,全面生动地诠释非遗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文化魅力,让学生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的魅力,提高了非遗保护的群众基础。

二是市艺术学校先后与人民商场、电信公司、公交公司、世纪百强雅阁国际大酒店开展校企合作,组建“公交艺术团”、“电信艺术团”、“武当功夫团”、“民歌演艺团”等为企业培训艺术人才。结合地方资源,学校为武当山定向培养表演、主持等方面人才,并与武当山特区管委会联合成立“中国武当功夫艺术团”,代表省、市政府出访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传承武当文化。

三是十堰艺术学校整理、挖掘、传承地域特色文化,通过开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二黄” 戏曲班、“吕家河”民歌班,为地方文艺培养传承人(“山二黄”一种古老稀有的剧种,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唯一“山二黄”剧团位于竹溪县。吕家河村位于丹江口市官山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汉民族民歌第一村”,这里民歌蕴藏丰富,曲调数量大。“吕家河民歌”被誉为“中国民歌活化石”, 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抢救和发扬古老的剧种,学校联合当地剧团联合开设“山二黄”戏曲班、“吕家河”民歌班,培养新一代民歌手,培养古老剧种的现代传承人。

四是尝试联合开展文化研究。市文化旅游局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汉江师范学院设立“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学校的研究力量(大中专院校的一批喜爱十堰文化研究的教师、学者),有针对性地开展非遗保护与文化研究。如湖北医药学院对武当医药文化的研究,汉江师范学院对武当山道教音乐及鄂西北民间音乐的研究,形成了《武当文化概论》、《武当山药用植物》等学术成果。

四是举办文明风采大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展示职业教育风采。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每年举办一次,以大赛带动教学、评价教学,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在中职学校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传承传统手工艺,形成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学科。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文化部门的沟通,积极推进我市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融合。一、收集整理适合职业学校和学生特点的非遗相关资料,普及非遗知识,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主要是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学校)活动。二、在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且在法律、哲学、语文、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努力给师生提供和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三、充分利用我市职业学校开设的实践操作课、第二课堂、学生社团等,邀请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到学校开展非遗文化知识讲座,加强面向全体师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

十堰市教育局

2020年6月 11 日

责任编辑: 市教育局-局办